从来没接触过史学类图书,所以对各方英雄豪杰的生平不甚了了。可读了《鸿门宴》后,忽然有话要说,于是有了下面一段文字。
说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人们总不忘提及司马迁,《史记》的作者。不少人急于介绍司马迁苦难的一生,说他遭受腐刑,人生因此变了味;又说他意志决绝,没有私心杂念,所以能从新的角度解读历史。人们总是不断地讴歌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可相比这种廉价的赞美,我心头更多涌起的却是苦涩。
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似乎正在被人遗忘,百度上只能搜寻到寥寥几条评价。当然学生族例外,我们都在拿司马迁的人生做素材,写他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写他忍辱负重的宫刑。司马迁需要这样的颂扬或者同情吗?不需要。“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是一种怎样的隐忍痛苦,怎样的椎心泣血?为了完成不朽的《史记》,司马迁遭受的苦难和屈辱,非常人所能想象。而我们为了完成作业或应对考试,却在不断地消遣司马迁,说得严重点,简直是一种侮辱。
英雄,应该用心来敬仰。
再说说项羽。对西楚霸王,历来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其实,事情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
从感情上说,刘邦和项羽,我更喜欢项羽。无法具体说明这是为什么。或许是因为他身边有个漂亮的女人,而英雄与美人的真情从来令人欷歔感叹;或许是那首《垓下歌》太过荡气回肠,“霸王别姬”那一幕太过凄美缠绵,从而给这个神勇的形象平添了一抹浪漫情愫,让人多了几分仰慕敬佩。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是天生的英雄;临危不惧,英勇果断,是天生的战士。可这样一个威猛高大的将军,却单纯得像个孩子。“鸿门宴”上,他会被对手几句叙旧就收敛杀心,还傻乎乎地道出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的情报来源。“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他“默然不应”;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他惺惺相惜,与之开怀畅饮,终至错失良机,让狡猾的刘邦逃之夭夭。有人说,这恰恰体现了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话虽有理,但他生来属于战场,打仗就似玩游戏般刺激,玩阴谋诡计实在不是他的特长。这样一个即便兵败乌江也不愿苟且偷生,愧对江东父老的性情中人,能不让人心生敬意,掬两行热泪?
如今我们见到的历史,或许因为太过理想化而缺了几分真实。我不懂什么深奥的史学真谛;我只知道,把心里想的写在纸上,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