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接触到许多物品,但这样东西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就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筷子。历史延至今天,古人悠闲的生活态度已经埋没在现如今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可唯有筷子,历经了千年,还是那般的经久不衰,亦如中国人刚强不屈的品质。
“民以食为天”,对于善喜美食的中国人而言,筷子是进食的工具,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古时称筷子为“箸”,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免同意便改“箸”为“筷”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又称筷子为“挟”,意为夹住再提起,这也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方式。
当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时,筷子便随着文明一起诞生了,迄今为止,筷子的种类就多达六百余种,有商朝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筷等。在唐朝,筷子还曾用来象征人的刚正不阿。唐玄宗就曾赐给宰相一双金箸道:“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
现在最常见的是竹制、木制、塑料制的筷子,它们不像金属筷子那么重,也不像玉制筷子那样昂贵,做工简便亦可就地取材。
筷子不仅有象征意义,还有特殊作用。现在说的“筹算”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著作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筹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总之,“筹”使我国古代数学达到了很高水平。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使用筷子,而西方善用刀叉,从中可看出中、西方人性格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回答西方人提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都是崇尚文明,而不是崇尚武力。”,这也就是从餐桌上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