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心一直跳动着,忽快、忽慢,情绪也随其忽躁、忽静。这时,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却总能使我们平静下躁动的心来……
为什么?
许是因为老师总是突发奇想,列举的事例是生活中的,用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语言,诠释着那似浅实深的道理,每每回想,总能有一番解释。这,便是老师,可大部分老师都是用那简洁易懂、生动形象的字词句来同我们学生说明,偏偏那语文老师反其道行之。一句,一词,总能牵出生涩难懂的语句,因为这样不仅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学无止境,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想解释,说明的内容。
语文,不仅是看、读、写,还有“想”,只有“看”了才会“想”,只有“想”了才会“读”,“读”后再“想”,“想”后再“写”。可以知道“想”是把看、读、写三者融合在一起的过渡阶段,要“想”:怎么记、看、读、写,如何记、看、读、写……“想”是很重要的过程,但也不能想太深、太久,因为这样容易混乱,也因为我试过。那时是一场考试,我卡在了一道赏析题,也许是因为年级比较低,不懂得什么记记背背、答题格式,所以只能写出一些“形容词”。而后又觉得不对,就擦了又改,改了又擦,到最后发现时间不多了,如若再不往下做,就不能做完这张试卷,也不能得到后面题目的分数了,只好不了了之。慢慢地就养成了“这道题必须写到自己满意或者时间不够,不然不罢休这样执着的性子”。
直到六年级,我们班迎来了一位新语文老师。如果在此之前的语文老师都算和蔼的话,那么这位新老师就是严厉,非常严厉。她的那双眼好像总能看透人心,在课堂上扫一眼就能发现走神的人,我偶尔也思绪乱飞,但老师说话语气的一轻一重,一停一顿总能把我拉回来。次数多了,习惯了,就开始点名了,现在想来,也是怕极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我们的语文成绩随着考试的上升而下降,老师也体谅着我们,关心并发现错误的点,在一次次的纠正中,老师亲力亲为的监考下,发现了“学生遇难点卡住,时间过去大半,还卡在难点”的现象。当老师三番四次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才幡然醒悟:这不是一直以来我的行为吗?顿时,我觉得老师也不是很严厉,甚至有着别样的细心,后来老师也是同之前的改正方法一样,每天都说、每天都说……到头来也是改掉了这个坏习惯,似乎在之前模糊的记忆里,也有老师提过这点,但当时重点并不在这,所以很快便不提了。
也许老师们的特点是相通的,像妈妈一样的唠叨,对子女一样的关心,让我们知晓,在这条学习成长的道路上,我不是孤零零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