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物传记作文800字初二
霖松小传
吕霖松
霖松者,豫章人也,吕姓,暂未字号,生戊子年正月初四,今年若十四,高约五尺,重超百斤。幼时聪颖,家父尝问:“二三得几?”答曰:“六。”其时未就学,亦未习乘除法,而家父追问:“则六除三得几?”稍加思索而答:“类比可得二。”父异之,称赞不已。
稍长,爱敲物。常竟日敲击桌面、地砖、玻璃类,其声或清脆或沉重,或宏亮或悄然,有如倾崖返捍之势,有的如清清冷冷之形,变化万千,甚为奇特。盖痴迷于此,因学钢琴。钢琴八十八键,五十二白,三十六黑,音域广之,似囊活天下之音高,是以可满足吾之兴致,并奏乐音以百数。费近三年光阴于此,终颇有小成,水平可至业余六级哉。尝奏《斗牛曲》以乐家人。始,恍若置身于斗牛场内,斗牛士与牛之搏斗,甚为激昂,猛烈似火,燃烧殆尽。节奏与旋律相辅相成,众人悉醉其中,毕,良久而醒,望之,乃两手与一琴耳。众人咸服。未几,学业繁重,加以吾性懒而不勤,竟弃之,于今方寻回片面耳。
六岁,就读文教路小学。校虽不大,而造就甚多栋梁之才。六年春秋,转瞬即逝。于五、六年级时,吾与同窗为校争光,遂与竞赛名曰“江西省青少年电子制作大赛”。吾侪多以午休间苦练焊接技,弃之废品数十。吾或欲弃之不赛,同窗则勉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假以恒心,莫无事不可成就。吾徒将与汝同行,若勤之,事竟成!”遂信心倍增,此后每欲弃之,终将忆是,而持之以恒以不弃。焊接毕,组装已。虽零件常散,而吾心不散,以意强之,既而成。赛上,吾暂露头角,竟夺魁。讫之,喜甚良久,似笑竞月。
小学毕业,就读于南昌民德学校。接触历史、物理、生物学等科,奇之,犹以生物学为甚。生物学乃究天下之生物,所谓生物,乃有生命灵气之物也。吾以人类于全类群中脱颖而出、统治地球为趣,以动物可习得行为为趣,以细胞分裂、分化为趣,以结构适于其功能为趣种种。或曰:“兴趣为众师之首。”然之,因生物学为众科学习极佳,集大成也。是以欲往生物科研发展,成就一番事业。
除此,有逸事为胜。其一,近来爱集小石,或于道旁见之,便跃之前,蹲身拾石,反复把玩,而塞之囊中。不知因,然现已集廿余,而后欲集诸如玻璃、沙砾等。其二,吾爱拖延,为之买书欲戒,初兴致勃勃,后却遗望,以致拖延一年有余方阅。其三,尝试重编曲,遂改校歌上手,而不善和弦,以奇诡、非自然为显,甚怪,竟废而重学和弦。诸如此类种种,不甚详尽,此以三种为例。
今观古文有感,遂作小传以自治情操,并回首往事而展望未来。
——后记
篇二:人物传记作文800字初二
杨力恒自传
杨力恒
杨力恒,江西南昌人也。二零零八年生,现为一学童,研古文,究物理,颇有志于圣贤之学。
童稚时,三岁即识字以百数,期年即入幼儿园,园中未尝逢与敌手,父母皆赞以“神童之名”。翌年则见一旗鼓相当之童,力恒与其论《唐诗三百首》,不敌;解四则运算,亦无胜。
然其终究无意沦于人左,竟吟一英语曲,以为绝技,欲将摘夺桂冠,问鼎天下。对者亦哑口无言,毋愿再三僵持,从此再不复出。
少年时,好戏篮球。每逢暇日则窃与友戏。戏之甚久,则建球队,战于球场。尝与他队决一胜负,因战术陈旧,防守不利,致使接连失控球之先机。时光如箭,弹指即过,众人心乱,忧心四起,唯力恒苦守良久,或劝之曰:“无用矣!大势已去,吾既败,汝欲战欤?”答曰:“死守至终,体育之魂也,毋改之!”友乃合守之。至时尽,大败。然众人皆争呼以为励。
及入中学,习于南昌民德学校。其甚好书,尝与生争一小说以阅。事发,师怒而叱之。
力恒虽好阅书,然古文为其所爱之最甚也。每至晴初霜旦,日且照临下土之时,其已执书于灯下而读之。或劝之曰:“夫灯光昏暗矣,庶几伤目乎!”或告之曰:“依汝之为,期年便瞽!”终不以为意。
每至晚自习之时,则执《古文观止》而欣阅。神游于仙人之旧馆,望其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乃思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或思于阿房宫,见蜂房水涡,不知其几千万落,乃知一日之内,气候竟有不齐;或游于古战场之地,望黯兮惨悴,风悲日曛,方知有士卒万里奔走,连年暴露之苦。信陵君之救赵,唐雎之不辱使命,曹刿之论战,皆泛赏之。韩愈之《讳辩》,孔德璋之《北山移文》,贾谊之《过秦论》,皆细品之。惜无人赏之,其乃知贾谊之悲。奉宣室而不知何年,及入宣室,又问之以鬼神。
力恒亦喜物理,究天道之规律。师于余永艺先生以求数之道,拜曾海华先生以探物之律,问陈菲先生以破万物变化之法。其求三高人毕,喜自做实验,以求天则。尝燃炬于卧室,以探烛烟之本。人皆惧其险而莫近,其独身而入实验室,集气体,析成分,方知烟燃之根本。自以为己究造化之功。实大缪!师尝问之以酒精灯之焰,力恒以炬火答之。师大怒,叱嗟再三。
力恒不忿,谓师曰:“炬火之焰烟较酒精灯之焰烟,两者岂非同?”师曰:“不然。此为酒精,岂能以炬火而类焉?”力恒不语,良久,师乃去。
赞曰:“力恒其人不惧强敌,勇于斗之。性虽好学,然思不精。虽勇于牺牲,然常妄言,自以为是。若改之,可成大器。”
余观《五柳先生传》,大惊,以为此法甚妙,遂学之,乃作此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