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节日作文800字作文初二
八(3)班 吕钊丞
春天的清明。
春天总是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清明节却是一个庄严肃穆,缅怀前人的日子,悲伤压抑。这似乎是两个极端,过去和新生。
我不记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有多少节日,年初到年末,再到另一个年初,真算起来,好像是相当多的。节日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如同地球绕太阳旋转一般往复。人们喜欢节日,每逢节时,人们欢声笑语,沉浸在欢乐之中。春节、元宵,中秋……皆是如此。
唯有清明。
江南的春天是极好的,极美的,光鲜亮丽的。一场春雨后,新生的草木全受了大自然的洗礼,如同村中的潭水一般显出鲜艳的浅绿,让人看一眼便可知何为真正的“绿水青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至清明,却又不同了,它不再是生命的象征,而仿佛是天公的泪,一滴一滴,告诫世间应牢记过去的人、事、物。
别的节日,人们会祝福对方健康、快乐、平安,甚至连端午都还有“安康”一词。清明没有,但它好歹是一个节,除去祝福外,样样齐全。
清明有植。特别的植物才能表达特别的情感。在家乡,菖蒲、杜鹃二者缺一不可。菖蒲插门口,屋内洒雄黄,清明一天,虫害除尽。杜鹃花则是待祖坟扫清后,插在坟边,一抹火红随风飘荡。儿时曾疑惑为何要放杜鹃这样如此不相称的东西,现在一想才知,这是对昔日人们的尊重,春日的昂然生机并不应该只由我们来欣赏。
清明有食。清明时节的美食不多,清明果当数第一。我并不知如何制作清明粿,但大概知道是加了糯粉和蓬草(或叫艾叶),可能和做馒头包子相近。清明粿分两种:有甜有咸,一种扁图形,似包子,一种形如树叶,外观青绿碧翠,口感软软糯糯,淡淡的青草香挥之不去。青蓬,赋予了它天然的绿色,更多的是属于清明的绿色。
清明有火。扫墓祭祖,需备祭食。香、蜡烛、黄纸、纸银、冥币、纸鞋、纸衣,甚至纸房,实在是再讲究不过的事情。摆放祭品,点上蜡烛,家里人燃香按顺序弯腰祭拜,最后才是点燃那堆纸制品的时候。春雨又滴滴答答地下起来了,家中长辈们打着伞,护着那堆火,静静看着它化为灰烬,燃尽了所有人心中的悲伤与压抑,带着敬意缓缓飘向远方。
墓,总是让人心生悲凉。我看着墓,却觉得墓看着我,那是过往对新生的鼓励,它无时无刻不提醒我:活在世上,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终将成为墓,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生命永存,希望永生。
清明节在春天。
篇二:节日作文800字作文初二
八(3)班 胡释予
我想念重庆的春节。
母亲祖籍是重庆的,远嫁到浙江来,便也不多回家了。依稀记得有一次,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坐着几天几夜的火车回重庆过年。那里的景象与浙江是大不相同的。
那时候,外祖父的家还是在路边的一个犄角旮旯里的,要穿过树林中人工搭建的阶梯,我不记得具体几级了,好像是相当多的。走完才能看见一个相对平坦的广场,不过是一个用石板组成的平台罢了。两边有几座用石块建成的矮房,四处漏风。在那里,树林隔绝了公路的喧嚣,村子里只剩下孩子们的嬉戏和老人们的闲谈。
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不远万里去集市上购买一些新物件,便少不了孩子们的比较了。我央求母亲给我买了“响炮”,在广场上甩的“啪啪”响,可神气了,其他孩子们全围着我转。我那时好像还有一个极好的伙伴,可惜到现在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只记得音译过来是“炅雅”。她带着我去她家里,向我展示她大年初一要穿的新衣服,她脸上洋溢着欢喜,或许是她一年来终于盼到了新衣服吧。
外祖父家里也放上了一些小零食用来招待客人。在夜里,我常和弟弟一起爬上梯子到小阁楼,打开层层包裹着的塑料袋,偷偷地吃起来,一晚上就无端的美滋滋的笑起来。白天,姐姐总带着我在田间玩耍,和我念叨着哪个叔叔伯伯家里的果子要熟了,让我要记得回来品尝之类的话。那时也不太懂这些话的用意,现在倒也有些明白了。
除夕越来越近了,屋子外传来了各家各户的杀猪声。我是那么的想亲眼见见这场景,可母亲死活也不让我踏出门半步,我只能在屋里听着可怜的猪的惨叫直到声音消失。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会搬一张圆桌到广场上去,整个村子的人都会加入。尽管是一家一家坐,但大家都会相互串桌,亲热得跟一家人似的。可是一桌子菜不是辣的就是麻的,我眼泪鼻涕直往外窜,却也跟着讲着我听不懂的重庆话的大人们傻呵呵的笑。烟花和爆竹齐鸣,孩子们围在一起玩着什么幼稚的游戏,乐此不疲;老人们也手拉着手唠着家常,新的一年就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第二天,哥哥一大早就拉着我向大人要这要那,不知是要做什么。穿过田野,来到另一个小平台上。那里摆着一簇一簇稻梗,我看他忙前忙后的制作了一个捕鸟工具——也就是像闰土那样的。我们俩躲在稻梗后,愣是把腿蹲麻了也没捉着一只鸟。回到家,担心的外祖母把哥哥打了一顿,哥哥的背都被打红了,还冲我嘻嘻笑呢。
寒假很短,转眼就到了离别的时候。自那以后,我便再也没去过重庆过年。只不过现在,外祖父搬家了,那个小村落估计也不复存在了;弟弟去念书了,姐姐去嫁人了,哥哥去工作了,再没人和我一起吃零食,等我回家,带我捕鸟了;好不容易学会吃辣了,能听懂重庆话了,却再也没那一桌子爷爷奶奶陪我吃辣,给我讲重庆话了。
我想念那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