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二者的异同

2022-03-02 10:31:29
比较《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二者的异同(精选2篇)

篇一:比较《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二者的异同

王笑嫣

《三峡》,郦道元笔下之名篇;《与朱元思书》,吴均眼中之美景。清荣峻茂,奇山异水,番番美景,引人驻足。或读人情冷暖,世态炎良;或道不慕名利,唯求一静。在南北朝那一样军器胜一支笔杆的年代,那因词藻堆砌,致使文学之美不复有形的年代,仍有这样一群文人墨客,能在“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体会百姓之疾苦;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中,体会名利之浅薄,不与世俗同为伍的心。同写山川,却品出不一样的情,不一样的意,跟随作者,我们虽遥遥相隔多少个百年,却能让曾经的秀丽风光历历在目;跳出局内,我们能看到一位经纶满腹的学者,书心中之所想,眼中之所见,耳中之所闻,鼻中之所嗅,在这天地之间,让这天地回旋这浩然之气,在不断的比较中,才能够得到更多令人受益匪浅的事物,在不断地挖掘之中,才能看到字里行间背后的苦辣酸甜。今天,让我们更具体、更深入地探究这两篇同在南北朝时期所著的散文之异同。

在两篇散文当中,作者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三峡开头便道出,“自三峡七百里中”,《朱元思书》也有言,“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而在“分”的这一部分两篇文章都采用了不同的分层方式;在《三峡》一文当中,对“夏水襄陵,“春冬之时”,“晴初霜且”的季节性描写将分散的这一部分进行了细致而有条理的分布,让整篇文章的段落之间层层递近,富有层次感。而在《朱云思书》一文中,在分散的部分中,先写水,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水的清澈与急,接着写“夹岸高山”通过侧面描写,对偶等修辞手法,表现山之高峻。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在视觉与听觉方面展开对美景之论述。在整体上,虽结构相似,但无疑《三峡》的描写宽度相较《与朱元思书》更广:郦道元未来到过三峡,但到广泛地、大面积地查阅了相关资料,才能将三峡的全年之景完轻展现;《朱元思书》中,吴均将自己隐居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想-一记载汇集成文,虽是寥寥数笔,便将那清而疾之水,高而峻之山描写得淋漓尽致。首观全文,便不难读出其结构相似,然《三峡》更为宏观,而《朱无思书》更为细致透彻。由此可见,即使结构的大框架相同:每一个器官,细节都有极大的差异。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能用框架去约束他人,更不能来束缚自己。

两篇散文都有一句令人回味无穷的中心句。《三峡》一文中,在通篇最后一句有云:“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而《与朱元思书》中,则亦在文末点题:“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来交映,有时见日。”值得引人一议的是《与朱元思书》中的最后一句。其字面之意为:“横斜的树档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档芽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看见阳光。朴实的文字,却让人句句铭记。其深意在于:我们有到的是达官品贵之人的富足与快意是的,谁不愿大快朵颐,山珍海味,受人阿谀逢迎,但我们却未看到他们的烦恼,或是同他人争名夺利,勾心斗角,或是发现不再是皇上眼中的红人,或是意识到自己的贪污受贿已被他人所知;我们看到的是隐居之士的诸多不便,但却不知他们生游于山水之间,享自然之乐,所以我们不要去单纯地渴慕,或是怜悯,因为即使一个乞丐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所以《与朱元思书》虽在最后第二句时已点明所要表述出作者心中之所想,但第二句仍在不断递进作者心中的情感。通过暗喻,让人感到回味无穷,其实只有我们读懂作者明内心之时,才能体会这最后两句的良苦用心。

更值得让人一思的是这两篇散文所传达的内在之情。为何同是山川之美景,它们表达却是截然不同的思想情感?其实他们所想表达的或对友人或对国家的肺腑之言,一直都积于心中,借以山川之景,表达内心之所想。由此可见,他们当时的心境是载然不同的。再深入一步讲,就需要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此二位作者的个人背景了。虽他们二人同处于南北朝,但他们的写作背景是大相径庭;至于说郦道元,身处官宦世家的他,自幼与父亲游历山水,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出现了像《山海经》这样的虚幻类小说。但郦道元不喜欢甚至是坚决反对“虚构地理学”,他准备将大自然最真实一面展现出来,故有了《水经注》一书,也就有了《三峡》。但《三峡》是郦道元搜集而写成的,所以在第二段和最后一段中或隐晦或直接传达的情感是当时的文人墨客所共同持有的观点,更能体现皇帝之权大,可以将民之性命视若草芥,可见这以成为了当时的一种共识,一种共识。再看吴均,其实我认为吴均很像竹林七贤,在他隐居山水之间不愿入朝为官的背后,也藏着对于当时政治形式的无奈与身不由己,官场之险恶,功名利禄。尔虞我诈,早已让他,吴均,不愿与那些鸢飞戾天之人,经纶事务之者同流合污,字里行间都是他对山川之美的留恋。文章都以描写与议论两种手法为主但《三峡》因主要是为了向世人客观的介绍美景,所以以描写为主,议论为辅;而《与朱元思书》恰恰与三峡相反,可能也是吴均内在之情积压太久,让他难以平息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所以他的议论相较于《三峡》更多,但也是描写为主,议论为辅。在语言特点上,《三峡》的第二段,短语较多,然而在第三段主要以成语为主,错落有致,读起来,更为朗朗上口。《与朱元思书》中对偶句颇多,也让文章非常的工整。两篇文章虽特点不同,但给读者的大体感受都是朗读起来非常顺畅,富有节奏感。两篇文章描述的景物亦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山,有水,有动有静;但这些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却不尽相同。《三峡》之中,曾写到,“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容谷传响,哀转不绝。”又有云:“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在《三峡》与中是一种凄凉的象征;在《与朱元思》一文当中,说到“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完全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不是所有文中的意象都代表养同样的情感,它们可能被作者赋予了他们心中的情感——就如同《与朱元思书》中有言“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此处“寒”是人的主观感觉,并非物生来俱有的。

两篇文章的写作对象也不相同。《与朱元思节》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而《三峡》则是郦道元笔下写给天下人以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篇章,这也是为何《与朱元思书》中的议论更多。《与朱元思书》,不仅是在倒数第二句点明他内心对为官的厌恶,和不愿让朱元思为官的内心,也在最后一句告诉朱元思:快乐与烦恼是成正比的,随着快乐的增加,烦恼也会增长的,只是这种烦恼一直是量变,终将会引起显性的质变的,不如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却乐在其中,是的,人不能总是活在别人的眼中,不需他人评判生活之好坏。吴均是真心地借此事物以劝诚朱元思,不难读出他的良苦用心,比《三峡》就更显其内心的诚挚。在《与朱元思书》中的最后一句话隐藏着一小细节:作者以极为隐晦的手法表达内心所想,由此可见,读书人心中的小精明与小算计于一般人而言不细细品味是无法体会的。也难怪历代统治者会绞尽脑汁地以“焚书坑儒”、“八股取士”这样的政策去抑制读书分子的思想吧。

在比较当中,不再只看见山川之美,更看见历史长河对岸每位古人的那颗心……

篇二:比较《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二者的异同

郭忆晨

在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古文学习中,学习了《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两篇优美的散文。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散文,文笔优美。《三峡》是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的文章,《水经注》全书记载了大小一千多条河流,有关于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是一部综合性极高的历史巨著。《三峡》是由郦道元在收集多方资料后写成的文章。而《与朱思元书》则是作者吴均隐居时与好友朱元思写信来往。两篇相同题材的文章,却有着大为不同的内涵与思想感情。让我们一起来详细对比一下文人墨客眼中的奇绝山水,品味一下作者笔下的山水风韵。

《三峡》是作者描写的三峡的景物,而《与朱元思书》写的是在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山水景物。《三峡》是作者对三峡内山、水特征和人文习惯的考察成果,且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与朱元思书》则是吴均为朱元思写的信。《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两句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表现三峡山脉连绵不绝和高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角度描写了山高的特点。《与朱元思书》中,则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泉水激石”从侧面描写出山高的特点,但《三峡》里的山连绵不绝,《与朱元思书》对于山的描写则没有那么详细。

如果说山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水就是供生命成长的源泉。自古以来,山和水就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词。在《三峡》中,郦道元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来描写水疾的特点。在夏天,三峡的水位很高,就如“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所描述。而《与朱元思书》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水清澈的特点,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说明水疾的特点。

《三峡》中,三峡中猿鸣的声音尽显悲凉,如当地住民所说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富春山则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的说法。

从全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来看,这两篇文章又是大有不同。《三峡》一文句式有长有短,这种四字词语与长句的长短句结合,让文章情意绵长,别有不同的风味。与《三峡》不同,《与朱元思书》中则多以四字词语记叙,配合上对仗的句子,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朗朗上口。《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同样是总分的结构,但《三峡》写作时是按照四季不同的景象来描写的,《与朱元思书》则在段落后进行了总结。《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皆以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主,字里行间也不乏抒情和议论,两篇文章都以景物为描写对象,借景抒情,却表达出了不同的思想情感。两篇文章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进行了由近及远的细致描写,动静结合,生动传神。

这两篇文章在主旨上有极大的不同,但都与社会官场有一些关联。《三峡》的情感主旨就在字里行间。在夏天,“夏水襄陵”,但仍“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见当时统治者对民众大臣不关心。民众大臣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为皇帝办事跑腿,三峡当地环境、地势险恶,生活困难,这就体现了郦道元对人民的体谅与关心,讽刺了官员的腐败。《与朱元思书》则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劝说好友朱元思不要为官,随自己隐居。体现了吴均对腐朽社会的讽刺和自己淡泊名利的心境。

两篇古文,有着不同的情感,有着不同的主旨。即使大不相同的两文,却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经典永流传,去感受历史长河中的人情世故吧!

《比较《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二者的异同(精选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