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印象

2021-08-25 17:53:36
清明印象作文

早开的花要谢了,迟开的花要发了,清明也就到了。清明,是个节日,也是个节气。若说“惊蛰”唤醒了梦里的春,那么到了清明,春大约穿整衣服,梳好妆容,要出门去了。春出门要到哪儿去呢?——最符合人们妙想的,是出门踏青。

清明,山清水明,是探春的好时候。古时候有春种农忙,现在人也成天忙得喘不过气来。可总不能在忙碌中不明不白地错过春天了吧?总得趁着假期,捎上老小,到户外看看,看看花已经开了多少,去年冬天灰了的山头是不是又绿了。上个清明节在老师“逼迫”下做主题手抄报,半面纸写的都是“踏青”,可是却连家门也没有出,“学业繁重”。今年照例,踏青和祭祖没有我的份。我闷在窗前想作文,窗外雨水潺潺,檐上悬珠垂若抽柳,似乎百看不厌。我拉开半扇窗户,想让春进来一些。清明风忽而吹进来,狭小的房间一下变得开阔敞亮,春泥春草的气息在房间里盛开。所谓“吹面不寒杨柳风”,带着雨丝的清明风,吹在脸上只觉得凉,不觉得冷,吹得衣襟都飘飘然。这样的清明风,吹在水面上,只能抚平博览,而掀不起纹浪,吹在心上也是如此。

清明时节,照例是湿哒哒的,到处都有雨滴声。外面的雨停了,可是叩檐点水,穿林打叶,雨声并没有停。鸟鸣和犬吠,甚至工地的凿声,在潮湿的空气里都成了湿乎乎的一片,听起来像沾露欲滴。虽常有雨,但没有积水和污垢,只在地上留下洗涤的痕迹;虽看不见一束一束的阳光,可是房间里总是亮的,天空总是干净,大概阳光也融化了。透过空气中干净的雨露,看什么都笼着一层薄薄的纱,远山接天处,染成了淡淡的蓝色;黛瓦不那么黑,粉墙也不那么白;风中杂着的花香,泥香,淡得闻不出来,钟声也变得清凉。

去年清明节做的手抄报,半面写的踏青,另半面写的自然是扫墓。清明节两种英文译名“清明节”和“扫墓日”,我们更倾向于“清明节”,一是因为“扫墓”不算清明节的全部;二是不希望沉重的死亡成为春日节日的主题。同学们交上来的作文,大篇幅写“扫墓”的可能不多,一是因为对美好的偏爱;二是因为死亡的话题太沉重,太难用文章驾驭,我也没有这个胆量。今年清明没有出门,只能调动往日扫墓的记忆来作文。我想起坟上年年割不完的草,想起穿梭在人群中间的香烟、灰烟和着湿气,是清明淡色中最浓的一抹。亲人们轮流磕头,口中呢喃着,磕完就走了。即使拜的是新坟,虔诚地拜完后又如常嬉笑,脸上没有一丝悲意,这是一种近乎破碎的坦率。墓地的山头很高,能看到很不错的风景,大概这也是选址的原因。我站在山头上,最远处的天白如洗,白天下是蓝天,蓝天下蓝山,蓝山下青山,青山在大地上一团团横陈,中间是田地,如宽敞无风的江川,斗折蛇行,斑驳纵横。传来鸟啭声和叮叮的锤声,除外便是绝对的安静。一片白羽连山弦移,入林之后就什么动静都没有了。山不动、田不动、一簇村庄也不动,是绝对的静止。然而我又回头看,看见灰天灰云,爆炸的鸣炮下走着长长的队伍,攀着阶梯。我的心突然不能平静,我感到整个自然在悲歌,而不是我的伤感。自然的悲歌,哀而不伤,昭示一种凛然的威严,使我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使我感到人类语言的贫乏,生出一种不可言传的敬意,在生和死中间,自然它保持着那铿锵的庄重。

此时是深夜,路灯照着一棵树,树的枝干纤细,是城市养出的畸形儿,一阵风就能刮断。路灯后是低矮的建筑,建筑后是松和山,黑得只剩轮廓。诗人会说幽暗,会说凄凉,而我从中间隐约看到一根傲骨,看到自然规律的庄严和不可侵犯。这寸景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动人的是,它本身就有一种态度,坚定而慷慨,近乎神圣,可我说不出来。

清明时节,早开的花谢了,迟开的花发了,可见清明本身就是一场仪式。

《清明印象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