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形式主义,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给出一个贬义的标签。但其实生活中形式主义无处不在,甚至很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本质上都是被一种变相的形式主义。就拿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垃圾分类这件事说吧。
7月29日,贴在我家小区居民公告栏里的一封《致小区全体居民的信》打破了平静,被疫情耽搁的生活垃圾分类终于开始行动。8月1日,小区每幢大楼的楼层垃圾桶根据“高层撤桶”要求“准时消失”了,楼层所有居民的生活垃圾必须在家就做好分类,再送到小区指定的垃圾分类桶去。
从那天开始,原本推开房门转角就可随手扔垃圾的简单生活变得“曲折”了好多,晚饭后常常可在电梯里邂逅邻居们拎着各色垃圾袋,集体下楼扔垃圾,而且相互间会进行“灵魂拷问”——“你家的快递箱是作为什么垃圾处理的?”“易腐垃圾能装垃圾袋直接扔到垃圾桶去吗?”“用不完的消毒液到底算什么垃圾?”即使你不说话,也总能在大家谈笑间轻轻松松就长了知识,而我则强烈感觉到之前在报纸电视中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又被强势复习了一轮。短短几分钟,大家便完成了一次日常扔垃圾行动。第二天差不多同一时间,相似场景又会重新上演。
我所居住的这幢楼,在生活垃圾分类的前三天,都在一片心平气和中度过。哪想到,第四天原本和谐的气氛就急转直下了,始作俑者是邻居群里的一位“好事者”发的“播报”——“这是谁家的垃圾,拜托垃圾桶已经撤掉了,要扔到楼下分桶去,臭死了。”为了体现“有图有真相”,这位“好事者”还配了图片——几个装满垃圾的袋子就随手放在楼梯口。然而,两天过去了这几个垃圾袋依然“纹丝不动”。
此后,群里类似的“顽固垃圾”曝光照不断,吐槽邻居不文明处理垃圾的“曝光投诉”屡屡出现在小区微信群里,被热心邻居无情曝光的主要人群有:根本不看通知的小区“原住民”、“事不关己”的“出租客”、对垃圾分类复杂操作无从下手的“独居老人”……
一封告知信看似起到了通知的作用,其实传递的效果实在有限得很,虽然在小区邻居群满满数百人,也进行了垃圾分类的提醒,可是微信群并未包括所有居民,于是就有了以上让努力实践垃圾分类的小区高素质居民愤怒的事情——有些邻居依然将垃圾按照惯性来处理,不做分类,不放置指定垃圾桶。
习爷爷说,垃圾分类是新时尚。确实,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干净整洁的社区应该是标配才行。但是这场新时尚的运动,在实施过程中依然有不少“bug”。就我居住的小区而言,通知效果就有缺陷。追根到底,还是小区物业管理思维中的形式主义惯性,是偏重看过程而不追求结果使然。物业公司以“一封信”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已通知”的态度,然而他们并未考虑到这样统一通知的效果,如果根据不同的人群采取分类发通知的方式来传递信息,那么“漏网之鱼”就会少很多。
也许有人会觉得,有些“形式主义惯性”在主观上不是故意的,对此不妨多加宽容,但实际上,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形式主义,它都会让人绕了弯路走了远路,甚至永远达不到应该到达的目的地。
但愿我们的生活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