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这本书可谓是家喻户晓,每个人的阅读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体会。大多数人能够体会到唐僧的坚毅,悟空的忠义勇敢,八戒的圆滑世故,沙僧的吃苦耐劳。我觉得无论是师徒四人还是取经途中遇到的各种妖精都可以是人内心不同内在的不同体现,是多个“唐僧”的不同体现。
唐僧要从大唐一路向西,前往佛教圣地,求取真经,研习佛法。先后遇到了,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僧并结伴而行。
首先是孙悟空。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聪明无比,战斗力超群。可在书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孙悟空一个筋斗云能走十万八千里,而西天取经的路程,正好也是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孙悟空不背着唐僧直接飞去灵山?为什么非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有人说是因为“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那为什么孙悟空不教唐僧一点儿法术,磨刀不误砍柴工,那样不是事半功倍吗?这么聪明的孙悟空没有想到吗?可是他们都没有那样做。
可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本没有孙悟空的存在。吴承恩称悟空为“心猿”,也许悟空根本就不存在,他代表的是玄奘的心。为什么叫心猿?因为人的心像“猴子”一样,会联想。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是我们的心会七十二般变化,我们的心可以飞十万八千里,我们可以用“心”去任何地方。孙悟空就代表着人们那颗不愿受他人约束的心,——代表那个不愿受人约束的“我”。那颗心所能带来的力量最大,破坏力也最强,所以这就是悟空的特点。
猪八戒他是代表欲望的“我”。在书中,猪八戒作为修行之人,作为唐僧的徒弟,不停地犯错,含嗔痴一样都不少,但是作为师傅的唐僧从不责怪猪八戒。猪八戒就好像玄奘的欲望,唐僧见了美色不动心,见了美食不动心,见了钱财不动心,但八戒都动了心,都“替”唐僧动了心。人们对自己欲望所犯下的错误,往往都是很宽容的,认为这最常会犯的错,所以贪婪是猪八戒的特点。
沙僧代表理智的“我”。在整本书中,还有一个人物,一直都在干活的人,他就是沙僧。沙僧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他的“经典语录”就是“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走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事实,但这个人是很无趣的,沙僧代表着唐僧的理性和逻辑,而且他一直在挑着担子,理性和逻辑是要一直干活的,一直工作的,一个人是绝不能失去理性和逻辑性的。
白龙马代表意志的“我”。吴承恩将白龙马称之为“意马”。不论别人怎么说,不论别人去不去,白龙马都说“我一定要去”。这就是唐僧的意志。
唐僧师徒四人拜佛求经的路上,遇到了不同的妖精,经历了不同的磨难。其中牛魔王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牛魔王是孙悟空的兄弟,人的心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是孙悟空,向着“斗战胜佛”的方向去发展,还有一方面是牛魔王,还在外面撒野,所以人心是存在两面性的。
牛魔王跟铁扇公主在一起是最厉害的,铁扇公主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她的扇子了。为什么扇子藏在舌头下呢?为什么不能像孙悟空一样藏在耳朵中?因为舌头能够煽风点火,那个扇子扇出来一面是风,一面是火,这就是我们舌头的功能。
所以我认为整本《西游记》都是在讲一个人修佛的过程,到了最后炼好了孙悟空的那颗心。悟空让佛祖摘掉自己的紧箍,佛祖让他自己摸一下,一摸压根没有,即便没有了紧箍,悟空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胡作非为,禅宗中讲缚汝,只有自己禁锢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锁住自己的心。但当一个人真正有了自己不能触碰的界限,那在这个界限中,一定是相对自由的。所有的自由都是相对的。
所以我认为《西游记》不是一本单纯的小说,而是一个人修佛的心路历程,讲诉了唐僧与多个“我”,一路同行,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修正自己,最后成就自我的故事。一部《西游记》似乎也讲述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玄奘,我们要去求取的真经是成长,同样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和很多个不同的“我”同行,我们一同经历生活赋予我们的磨难和快乐,并一同坚持,共同修炼,共同成长,成为那个更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