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文800字初二

2021-09-11 14:06:47
春节作文800字初二

篇一:四川的春节

按四川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杀年猪时就开始了。杀年猪是四川乡下家家户户特别隆重的大事,似乎谁家的年猪大,谁家就更富裕。按乡下的习俗,杀年猪一般要避开阴历的“六、八”两天,不然就不吉利。

听外婆说,杀年猪前一天就不再给猪喂食了,不然内脏就不好清理。到了杀猪那天,邻居或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就会主动来帮忙。他们将猪压在专门的板凳上(倘若家里没有这样的板凳,有些人家会把门卸下来充当杀猪板)。主人家会用一块湿布把猪的四蹄擦干净,称作“洗脚”。因为据说这样,可以让猪好投胎,家中喂养的其他猪也不会因此而得病。更有趣的是,杀猪匠操刀之前,一定会大声念叨:“猪娃猪娃你莫怪,你本是人们的一碗菜。今年去了明年来,畜牲快快去投胎。”可见乐观的四川人在过年杀猪时也不忘幽默一把。

猪杀好后,主人就会热情地邀请大家吃一顿血旺子。听这个名字,也知道一定预示着年年兴旺。请完客,便开始分割猪肉,做香肠腊肉了。

香肠腊肉的香味在风中弥漫,他们一天天的“缩水”,等他们完全风干,也就意味着除夕来了。这天晚上,全家团圆,饭桌上必定少不了香肠腊肉的身影。全家人的欢声笑语伴着鞭炮热闹的声音,着实美妙。孩子们拿着长辈给的红包,一个个笑开了花。

正月初一,四川人的饭桌上是不会出现米饭的。因为“饭”与“犯”同音,听起来大不吉利。早饭是象征着团圆的汤圆,中饭则是象征着长寿的面条。

正月初二,大家大多会回娘家,小孩子穿着新衣放擦炮,大人们则围聚在一起摆起了龙门阵。最热闹的莫过于傍晚,街上舞狮、舞龙的,玩彩莲船的,踩高跷的……孩子们一路跟在后面,又唱又跳,好不热闹。大家最喜欢看的,还是逗狮灯的“笑和尚”。扮演“笑和尚”的人头戴一个面具:弯弯的黑眉毛,红红的大脸蛋,咧开的大嘴巴,看起来十分喜庆。他的手上拿着一根拂尘,仿佛扫掉了人们所有的不愉快。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开心不已。

日子就在欢笑声中不知不觉到了十五,也就是元宵了。四川的元宵灯会是很有名的,每一个灯会的场所都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如身处人海中一样。灯的数量数以千计,种类更是数不胜数:十二生肖灯,各类神仙灯,五颜六色的花卉灯,巨大的城堡灯,西方的巨龙灯……这些灯火炽而美丽,让人感觉十分耀眼。人们在这仙境一般的灯海中漫步,何尝不美好快乐呢?

过了十五,四川的年味就淡了,但就像丰子恺老先生所说的那样,“万般滋味,都是生活。”每一种滋味都值得细细品尝。四川的年,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将来,无论时光怎么流转,城市如何变迁,热闹还是永存的。

篇二:安徽的春节

安徽的春节与北京的春节还是有些许差异的,我们那儿腊八过的并不隆重,真正的年是从腊月的二十三开始。

腊月的二十三一到,小镇仿佛从冬日的寒冷中醒了过来。菜场人流如潮,商店水泄不通,街上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这时候的集市上有许多以前见不着的东西,红红火火的窗花,各式各样的对联,眼前一片又一片的红,再一眨眼,眼前便全是一片绿色的竹子了。那是我们那儿特有的习俗,也是我们那一大特色。竹子在新年之时又有钱树一称,在初一让孩子去摇有招财进宝之意,而老一辈都是挑竹子的老手。

年前几天,家家都在家中做年菜,街上的人便少了,我们家的年菜是最丰富的,什么馓子呀,什么丸子呀,酥鱼呀,酥鸡啊,都是爷爷做给我们的零嘴。

除夕那天,都是大人们在忙活孩子们看着大人忙来忙去又帮不上忙,就去找伙伴比比谁家的零嘴好吃。而我们那儿的习俗是起五更,所以早早睡下,明天好迎接春节。

初一一早,我们便麻利的爬起来穿了个七八落就跑出门外的院子中去摇钱树,温暖的小手扶上冰凉的竹子使劲的摇晃起来,连吃奶的劲儿都使了出来。随着一片片叶子的飘落,我们喜的快要发疯了。长辈在一旁看着我们时不时还打趣我们一下:“孩子们使劲摇晚上的红包可多了!”妈妈看着弟弟摇着没了力气便上前去帮着摇,妈妈摇不动了,爸爸去帮,就这样早上院子中全是欢声笑语。

初二初三,大人们都去走亲戚,小孩子是不跟着去的。待在家中偷吃一些馓子也是幸福。

初五以后年味儿就淡了不少,在正月十五再热闹一次后,年也算正式结束了。孩子们该上学的上学,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小镇又恢复了从前的模样。

篇三:河南的春节

按照河南的规矩,在小年夜这一天,人人都要吃火烧,火烧是像现在烧饼一样的大饼,人们会在大饼里放上馅儿,然后用面皮包起来,放在火炉上烤,烤好后洒一把芝麻,就成了,当地人称它为“火烧”。

到了除夕夜,人们会吃饺子。把一个个莹白的饺子放入锅中煮,不一会儿一个个白胖子就从水中浮了上来,人们把它们捞走,放进盘子里面,就可以吃了。如果再剥几个蒜,倒上一点醋,使人总想再多吃几个饺子。每吃一个饺子,就会感觉到离大年初一又近了一步。

正月初一,也是每个人都盼望的日子。这天,人们早饭要吃长寿面,代表了辞旧迎新,能活百岁的愿望。这天人们还要炸年货。炸年货就是在油锅里炸各种东西,比如:炸肉丸、炸莲夹、炸酥肉……但几乎每种年货都离不了猪肉。所以,在临近过年时,各家都会自己杀猪或提前割好猪肉备着。

到了初五初六,大人们就要下地干活,小孩们则要去学校好好学习。现在,河南的人们每次过年都还会保留这些传统的活动,也是对家乡的一种热爱吧!

篇四: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往往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自新年前夕起,大家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街上的大小店铺也纷纷挂起了红灯笼。各式各样的吆喝声响成一片,久久回荡在大街上空。节日的大街被来来往往的行人挤得水泄不通。大街上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人们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贴上买来的春联了。这件事受到男女老少的一致欢迎,孩子们总会拥上前去,抢着帮大人们贴春联。这仿佛已不是一项习俗,更像是一项很受欢迎的亲子活动。

除夕那天,清早,床头的闹钟总会被一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取代。据说,鞭炮一开始是用来驱赶年兽的,如今,年兽被赶跑了,但这项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那噼里啪啦的声音为这盛大的节日带来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从早上起,厨房里就堆满了各种食材,烟囱不停地冒出阵阵炊烟,一阵阵香味让人不禁垂涎三尺。晚上,在餐桌边,一家人推杯换盏,一阵阵笑声不停的往外传。

在我的家乡,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跨火盆。饭后,爷爷总是打着手电筒,把我们带到田间,然后,在一个铁盆里放上一些桃树枝和干草,并用火点燃。火越烧越大,然后,就由我们一个接一个从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盆上跨过去。按照规矩,应该由老人先跨,到了最后,才轮到我们这些孩子。这个习俗可大有来历呢!听爷爷说,跨过火盆时,我们身上的厄运都会被烈火烧尽,新的一年中,我们的生活会像火一样越来越旺。

很快就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在这样一个深夜里,困意一阵接一阵地涌上人们的心 ……此处隐藏1413个字……>常州过年开始得比较晚,差不多是在腊月廿四。

腊月廿四这天,要祭灶王。传说中灶王会在那一天上天去述职,汇报这一年这家过得光景如何。家家户户都盼着灶王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风调雨顺,于是都会把家中的古董香炉请出来,摆在灶台上或者灶台边上,点上香,摆上水果、点心等供品,祭灶王。有的人家还会连带着祭祖,摆上一桌好酒好菜,邀请已经过世的家人回来“吃饭”。这时别说是偷吃菜,就连桌椅碗筷,我们这些孩子都是碰都碰不得的,神圣得很。

小年夜那天,我们那儿倒是什么都不干,清闲。

除夕那天的午饭,吃馄饨,有元宝之意,馄饨不是一般的多,通常会包上几晒箩。晚饭才是过年的重头戏,吃过饭就开始为晚饭忙了,一家人去菜地里拔菜的拔菜,坐大门口拣菜的拣菜,屋内洗的洗,切的切,忙碌热闹的场景丝毫不亚于一个大饭店。其中有些吉祥如意菜是家家必备的:黄豆芽(如意菜),笋干烧肉(升官发财),四常菜(芹菜,菠菜,青菜,还有一个记不清了)寓意着四季常青,红烧肉、红烧带鱼也是必备的,有鱼有肉、吃穿不愁的意思,米饭一定是要煮上满满的一大锅,有吃有剩。忙碌的一年的一大家子团聚在一起吃这顿饭,有说有笑。吃完饭是我们孩子最喜欢的放烟花,乡下不比城里,烟花爆竹随便放。烟花、鞭炮、二踢脚的声音不绝于耳,夹杂着我们的笑声、欢呼声。到了夜里大家都闹完了,该回家休息了。不过临关门了,还要再放几个爆竹,我们那把爆竹叫炮仗,这个叫“关门炮仗”,寓意把旧年的烦恼都放走。

大年初一,第一个开门的人的也要放几个炮仗,叫“开门炮仗”,寓意开开心心迎接新年到来。所以,每年在老年过年,我们不是被爸爸妈妈叫醒的,而是被此起彼伏的炮仗声炸醒的。早饭必吃元宵,都是清早长辈们上街去买回来的。粥是万万吃不得的,在老家的方言里,粥同“作”,大年初一喝粥是要作上一年的,不吉利。桌上堆满了瓜子、花生、糖果……,随便我们吃随便我们往口袋里塞。如果那天家里的老人正好六十、七十、八十岁的,那么家中必煮几大锅红枣汤,大清早挨家挨户给邻居们送;十里八村的亲戚朋友也会涌到寿星家里拜年祝寿。主人还是会给每人端一碗热气腾腾的红枣,也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塞个小红包。我们孩子跟着大人,大人指谁,我们就叫谁,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天红包能收不少,可到了晚上还是尽数落入母亲之手,我们最开心的还是走家串户的拜年,尝尝各家的点心。

初一拜年结束,初二开始就是走亲戚,兄弟姊妹轮流请客,亲戚朋友们一年里没讲的话都涌在这几天讲了。

初五一到,炮仗声又响起来了,家家户户都放,因为那天是财神生日,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放炮仗,希望财运降临自家。

初六一过,像我们这样在外地工作上学的都陆陆续续地满载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和亲人的牵挂开始返程,老家的春节就算结束了。

篇八:无锡的春节

按照无锡的规矩,春节在腊月二十三开始了。家里的果盘里摆上了糖瓜、饴糖、麻糖等甜食,“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以前,这些糖是用来供奉灶王爷的,但现在却变成了孩子们吃糖的好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可开心了。

而第二天——腊月二十四,南方人的小年到了,俗话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家家户户大扫除——“掸闲尘”。人们擦窗拖地掸房檐,掸去的不仅仅是灰尘,更是晦气。人们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紧接着,各家各户都忙着供神、祭祖,街上清一色的全是置办年货的。孩子们则到一律处闹,玩。

三十一到吉祥也就到了,无锡的年夜饭很讲究,桌上一定要上的几道吉祥菜——“代代富”肉酿面筋(油面筋塞肉);鸭蛋和肉龙松一起做成的蛋饺,因形似金元宝,而有招财进宝的意思,又有压邪的意思;还有用竹笋干和豆腐干烧的菜称之谓“打响菜”,是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的味道!它既有节节高升的意思,还暗喻着能捞个一官半职;“年年有余”自然就是鱼了;“如意菜”黄豆芽、茨菇;“化凶险”叫芥菜;“建波波”炒菠菜;“百事顺”百叶丝;“节节高”年糕,当然少不了年萝卜。

年三十晚上,几乎人人守岁,当夜深了的时候,看看窗外,依旧是万家灯火通明。

初一一大早,小孩子枕着压岁钱醒来,换上新衣服,看着大人放了3响“开门”炮仗,吃碗小圆子和年糕,取团圆高升之意。然后跟着大人们去拜年。无论孩子们怎么皮、闹,大人们也不去打骂他们。这一天,家家迎喜神,人人吉利话,以求新的一年世道平稳。

无锡与别处不同,60、70、80岁的老寿星的大寿放在初一举办,与春节同贺,寓意诞辰和新年,喜上加喜。听说老法头(老年间,以前),无锡人有烧十庙香的习俗:快速赶到指定的十座不同的庙内烧香,还不能原路返回,不准进庙不烧香(总感觉像一笔连点这类游戏),回家后还要供奉家里的神仙。但是现在已被除夕凌晨烧宝塔香所替代了。大年初一,无锡人还有个习俗就是不扫地不往外倒垃圾,寓意新的一年里福气满满。

初五“接财神”,凌晨老一辈的人早早地起来,放鞭炮,迎接五路财神。鞭炮带子越长,放的时间越久,预示着今年财气越多。

正月十五一到,气氛更浓了。晚上总会见许多孩子遛灯,街上也有不少的手艺人向孩子们展示、出售花灯。

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吉祥话没少听,人人求得好运,我又何尝不是呢?无论自己在外如何,也要记住家才是你温暖的港湾。回去,看看吧!

篇九:苏州的春节

苏州的春节太多数都是从腊月的上旬就开始准备了。苏州的春节虽然没有北京的春节那么讲究,但,还是有许多习俗的。

在腊月初旬,苏州的一些老一辈们就开始腌制腊肉和腊肠(腊猪肉、腊鸡、腊鸭),为大年夜(除夕)吃年夜饭做准备。

在腊月下旬,人们都抽空,在网上或是去超市里亲手挑选一些好的年货,为了大年初一去拜年送亲戚用。在十二月的最后1~2天,家家都要给家来个彻彻底底的大扫除,名日“掸尘”·家家都要把灰尘赶走,迎接“新气象”,也就是辞旧迎新的意思。如果稍有一点灰尘,就会把来年的好运都挡住,所以这次大扫除可容不得一点疏忽。

在12月过了后,除夕一眨眼就到了啊!除夕真热闹!家家都要在大门上贴上红红的春联。女人们忙着给家人买新衣服,家家都邀请亲戚来吃年夜饭,最开心的是小孩子们。一年“发财”的日子到了哇!大人门将红包给孩子们,孩子们回家都会迫不及待数数自己有多少钱。

年夜饭当然要吃提早半个月腌好的腊肉啦!经过半个月时间的腌制,现在的腊肉色泽金黄,表面有着一层油,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点点金光,可诱人了。经过半个月晾晒已经“饱经风霜”的腊肠与腊肉相比也毫不逊色。人们用冬笋、萝卜与腊肠和腊肉一起烹饪。经过沸水煮过的萝卜晶莹剔透,腊肠和腊肉也没有那么咸了,汤倒是有了腊肠的香味。这汤可是年夜饭的重头戏,汤一端上来,一下子就被抢光了。

正月初一,爷爷奶奶们都到寺庙去烧香,求各位佛保平安,而其它的人则都去走访亲戚,提上年货去亲戚家喝口茶,聊聊天。

春节过了,生活又恢复了往常的样子,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去。孩子们开始是很不情愿的,但过了几天就开始盼望下一个春节了。

《春节作文800字初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