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我们一家三口驱车回到了老家——长江支流边上的一座小城。到达时已是夜晚了,电视机里播放着盛大的国庆联欢活动。爷爷邀我到阳台上一起赏赏景,于是我俩面对着长江,在藤椅上坐下闲聊起来,聊着聊着爷爷便讲起了我父亲求学的经历。
40多年前,我父亲出生在长江边这个穷困偏僻的小镇里。他没有上过幼儿园,更别说什么早教,从他会走路起到上学,他一直在奶奶的商店里帮忙,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爷爷奶奶纠结了许久,才做下一个艰难的决定——送他上学。“哪像你们现在啊,”爷爷说到,“当时送一个娃儿去上学是很奢侈的。”
那时,小学和中学都在江的另一岸。每一次去上学都要走过一条铁索桥。说是桥,其实不过是几根铁索上铺了木板而已。六七岁的父亲,每天都要过这座桥两次,稍不注意,就会一命呜呼。“每天送她上学,跟永别一样,下午我和你奶奶早早就站在桥头等啊等,就怕他回不来了。”爷爷有些哽咽。
那时候上学,真的是有生命危险的。就在日复一日的惊心动魄中,父亲终于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其实,在本地上完高中就已经算高学历了。爷爷奶奶希望他在本地任职,但父亲本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高考,这一考就考到了天津南开大学。
“全城传得沸沸扬扬的,都说刘家那个二儿子考到了城里的好大学。”爷爷自豪地说道。本来是不想让他离开这里的,可没想到一考考这么个好大学。于是就这样,一个青涩的少年,左手提着被褥,背上背着一个比自己个头还大的行李包,踏上了离家的旅途。那时从四川一个小城到天津,须先坐汽车,再乘火车,再坐汽车再乘火车,颠簸五六天才能到。
在南开,连四川的同学都很少,更别说和我爸同乡的了。家境不富裕,父亲便自己打工挣学费,挣生活费,听不懂普通话,父亲便跟着广播学……
“变化真的太大了,现在从这儿到天津,坐动车,几个小时就杀拢了,我们这儿,就我知道的,就有一两个上清北的,现在上学哪,还需要你们自己挣钱嘛?”爷爷还在絮絮叨叨。
突然,小城里放起了烟花,城里各处也都亮起了彩色的灯光,“是庆祝国庆的灯光秀!”爷爷惊呼道。只见满城华灯初上,流光溢彩。汽车穿行在绿树成荫的滨江大道上,来来往往。不远处的长江在夜幕下静静地流淌着。这哪里是爷爷说的那个落后的小城啊!我心里暗想。
此时,爷爷注视着满城的华灯,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知道吗?是一代代不畏艰苦的人,一代代实干的人,改变了这个国家,造福了人民,推动了国家的进步啊。”
长江无言,它见证了太多的沧桑巨变。在五彩灯光的映衬下,它好像微微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