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除了春节的喜气洋洋,端午的热闹也不曾例外。闻着粽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味道。总感觉那么近,仿佛就在昨天。
还记得每年端午节的前些日子,母亲就会买回许多粽叶,细长的。说它宽大,却又是那样的小巧玲珑,说它小巧,却又能装下一块小米团。母亲把它浸在水里,让它们洗个凉水澡,又把不情愿的它们系成一捆捆的,挂在阳台上,晒个暖和的太阳。我也曾问起过母亲为何要那样做,母亲告诉我风干是让它们的叶子又韧性,不易劈开烂掉,以便以后使用。
当我还在朦胧的睡梦中,端午清晨的喧闹已早早等候着我。母亲淘米的水滴声,碗盆碰撞的清脆声,在我耳边隐隐约约的出没。好奇的我便也早早起床趴在厨房的桌台上,心里捣鼓着摸摸这个,碰碰那个,于是便被母亲嫌弃地赶出厨房,我也只能可怜巴巴的站在门外看着母亲忙活着。
母亲忙完后,便看到可怜的我,同情着让我搬着小板凳坐在她身旁,极力睁着圆溜溜的瞳孔看着,生怕错过什么细节。
只见母亲拿起两片粽叶,重叠又错开一点,卷成一个小漏斗,又在“漏斗”中装上糯米和各种馅,将余下的叶子压下盖在大口上,变成一个三角锥形,多余的粽叶尾卷起来,用一根绳为它们绑上腰带,一个诱惑可口的粽子就做好了。看着母亲灵活的双手我也按耐不住,用自己的小手跟着学,可弄了好久,它就是不听话,好不容易绕成一个差不多的锥形,但放进去的米却跟逃亡似得,不停滚动下来。气的我干脆放弃三角,我抓起一小把米放在粽叶上,再从叶末滚到叶尖,卷成一个像蛋卷似的长方体,最后笨手笨脚的胡乱用绳子系了个结。虽然包好的粽子看上去扁扁的,似乎没有任何胃口,但我还是十分期待它出锅的样子。
等待许久后,香喷喷的粽子终于出锅啦!我迫不及待的找到我骄傲的作品。打开粽子的绿色大衣,一股浓香夹杂着叶的清香扑面而来,“方锥四角”的粽子让我赞不绝口,开心地蹦跳不已。
今天,又闻粽飘香,似乎看见儿时的我依偎在母亲旁,撒娇的求着母亲帮着倒忙。就让我把回忆裹进粽子里,再把它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