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团圆
我一想到过年,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一幅幅和乐融融的团圆画面。
腊月廿九热腾腾的炊圆,是浙江独有的团圆。在我们家,奶奶是做炊圆的好手,老一辈人手里做出来的炊圆,总是皮薄馅多、圆润滑口。我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这道美食,一旦发现家中水缸里浸满了糯米,就知道快要过年了。炊圆的制作从打粉开始,廿六、七左右,奶奶会早早地用三轮车载上自家浸好的糯米,去到村里架着机器的地方,她要亲自看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糯米被磨成白白细细的糯米粉。她告诉我,自己打的粉要比从外面买的香,做出来的炊圆味道会更好。到了腊月廿九这天,妈妈和奶奶会架起长凳,一人坐一头,中间放一个大盆,在盆里一点点调试着糯米粉和水的比例,把欢声笑语也都揉进面团里。炊圆我是不会做的,但我可以负责把面团搓成拳头大的小球。圆溜溜的小面球从我的手里诞生,传递到妈妈和奶奶手上,不一会就变成一个个塞满了肉馅或是菜馅的炊圆,圆鼓鼓的排满了蒸笼。添水起火,在全家期盼的等待中,糯米香飘满了整个房间。
年三十圆桌上的年夜饭,是中国特有的团圆。大年三十是过年的最高潮,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使出浑身解数,为一年的收官献上最丰盛的晚餐。妈妈和奶奶,这两位家里的大厨一大早就忙碌起来,去菜场挑选出最新鲜的鱼、最肥嫩的肉、最可人的菜。午饭往往是就着前一天的炊圆随意吃过,因为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晚上的大作上。下午刚刚开始,厨房里就忙碌开来,妈妈和奶奶一人一锅地掌勺,我和爸爸在旁边应着大厨们的指令切肉洗鱼,爷爷和弟弟插不上手,就去把年夜饭专用的大圆桌搬出来,摆好擦净等着饭菜上桌。随着日暮降临,家家户户的灯火逐渐亮起,圆桌上渐次摆上了一道道泛着热气的菜——板栗炖肉、醉蟹、清蒸虾姑、红烧鱼、清炒时蔬、猪肚汤……占据最中间位置的头盘,一定是用砂锅小火慢炖了一下午的一整只鸭,肥美的鸭肉寓示着一整年的吉祥和安康。一切准备就绪,全家人围着圆桌坐下,碗筷交错中、嬉笑交谈间,尽是团圆的味道。
年初一的红灯笼,是照亮新一年的团圆。大年初一人们唯有遵循一条习俗——不干活。于是这天晨起不用扫地,吃完饭不必刷碗,就连一日不落农事的爷爷,也绝不动锄头一下。这天全家人只须换上新衣,出门迎接新一年的开始。走在路上就会发现,街面人家的屋檐下整齐地挂着一排排红灯笼,道路两旁的树木上错落地点缀着一串串红灯笼。圆圆的红灯笼似乎给整个世界都添上了新年喜庆的色彩,在诉说着团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