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
揭起锅盖来,蒙蒙的蒸汽忽地全从锅中跑了出来,奶奶所做的粄静静地躺在蒸锅中,我与堂哥堂姐围在顶着一头银发的奶奶与灶台旁,兴奋地望着锅中的忆子粄。朴素的木薯配上丰富咸香的馅料,每每想起,总能牵起我淡淡的乡愁。
忆子粄是大埔有名的传统小吃,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说在明代,大埔某地有一户人家为娘的叫松婶,带着儿子,艰苦地过日子。儿子18岁时随师投奔郑成功麾下,飘洋过海到台湾去驱除荷兰侵略者。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了儿子最爱吃的粄,摆在月下焚香祷告,就这样度过了整整30年。有年中秋节,松婶在月下祷告时,儿子回来了,母子相会,悲喜交集,儿子从白发苍苍的娘手里接过忆子粄,欢庆团圆。此粄由此得名。
忆子粄是每年回老家过年都要做的。这时候,奶奶处在各方的子女儿孙都已聚在老屋。大人们都坐在大堂笑呵呵地一边喝茶一边用客家话聊着家常,又或者去帮奶奶准备着做忆子粄的材料;而我与堂哥堂姐则会在一旁听大人们聊天,欢欢乐乐开开心心地数红包钱。
这时奶奶把做粄的材料都已经准备好,大家便都兴冲冲地围上去,想自己亲手包粄。却见奶奶先熟练地揪起一团沾了生粉的木薯粉团,再用擀面杖碾成一块圆形粄皮,然后把粄皮摊开在手心中,接着用白瓷勺挖取一勺放了靓肉片、豆腐干、蒜白、香菇、虾米等材料的馅料,然后把馅包进粄皮里。馅料香得旁边的我直吞咽口水。只见奶奶把粄皮一合,一捻,一转,转眼间便把那白色的团子扎成规规矩矩,四方立体形的粄,最后用手指沾点油抹在蕉叶上,包裹住那刚成形的粄。这一系列快速熟练的动作,好似一武林高手打拳耍剑,真叫人不禁为其喝彩。
待奶奶将她做得方方正正的粄排成一圈放上了蒸架,然后放入装了水的大黑锅,接着点燃灶台,便见火苗随着被烧着木头噼里啪啦地跳跃着。过了好一会儿,粄就蒸好啦。奶奶揭起了锅盖,蒙蒙的蒸汽忽地全从锅中跑了出来,用木薯粉做皮的粄变得晶莹还有些透明,可以看见粄中五花八门的馅料,配上焦绿的蕉叶,可爱极了。
我拿着一个粄,轻轻地揭开蕉叶,木薯淡淡的味道在鼻尖萦绕着。朴素的外表下却蕴藏着如奶奶对儿女的爱那般多的馅料。冲着那晶莹的团子咬一口,温热且带有韧性的粄皮包裹着馅料撞进口中,如雨后春笋般的突然,滑嫩肥厚的香菇与爽口的木耳的鲜味首先在嘴里漫延开,紧接着虾米与肉片带来鲜香的肉味,再伴着清还带些甜的蒜白和些许蕉叶的清香,在口中细细咀嚼,回味无穷。
大家都在大堂,一边细细地品尝着一边评论着,夸赞着奶奶的手艺极好。奶奶自己也拿着一个粄,操着一口客家话回应着夸赞。奶奶望着其乐融融的一家,笑了起来,布满了脸的皱纹也加深了几分,一头银发微微晃动。
奶奶的粄,汇聚着一家人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