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身边的手艺人
蒋玥
我在生日那天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因为它是由口红雕刻而成的,所以我管它叫“口红车”。
车子大约有三厘米,十分小巧,它的外形看起来是矮小的,但又十分炫酷。车头刻着两个大灯,我拿起放大镜近距离观察,我隐隐约约看到了一些细碎的小花纹,就连车头上的引擎盖也被刻得栩栩如生、平滑光亮,令我甚是诧异。
车身被她雕成镂空的了,左右的小窗开着,共有四扇,透过窗户看里面一共有四个座位,分别是驾驶座、副驾驶座和两个后排座。
驾驶座上的方向盘是圆形的,表面平滑,就仿佛是拿圆规雕刻而成的,方向盘中间还有车子的品牌,是四个圆圈,虽然方向盘已经够小了,但是这四个圈刻在上面却并不显得拥挤,相反是锦上添花,每一个圈雕刻的都很清楚。方向盘后面是显示器,显示器上标着明显的数字,指针又细又长,好像我只要轻轻一碰它便要断了。
副驾驶座和后排座不比驾驶座雕刻精细,但也很生动。就比如副驾驶座前面的抽屉,抽屉上有一个长方形纽扣,上面刻了一个细小而又精致的“开”字,而抽屉上方有一个小吉祥物,准确来说应该是一个水晶球。后来安排的座位中间有一个小桌子,上面有三个凹槽,最前面两个为圆形,应该是放水杯的,后面一个大的,应该是用来放一些小零食的。
透过后排座可以看到宽敞的后备箱,看样子应该能装挺多东西吧!
车子的尾部有一个车标,像一条蜥蜴,下边是车牌号,我通过放大镜可以清楚地看出车牌号是什么。车子的底部是平的,除了两旁凸起的轮子。
要知道口红很容易便会断,但她却用它雕刻出这么小巧精致、美妙绝伦的小车,实在是太厉害了,不亏是奇巧人啊!
篇二:我身边的奇巧人
凌嘉璐
冬日,清晨刺骨的寒风一个劲儿往我衣服里钻,灰蒙蒙的天空让人更加郁闷。
“一大清早就被老妈从被窝里揪出来,还美其美名其曰,强身健体。”我心里嘀咕着。
远远的,我看到一个人影,难不成,也有人清早出来锻炼?我加快了步伐,走进了,才发现是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看起来年过七旬,头发灰白,皮肤黝黑,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只穿了件毛衣,手里拿了一只巨型毛笔,边上有一只水桶。
我仔细看他,虽说已老,皱纹很深,层层叠叠,如老树树皮,但红光满面,也不像别的老人,弱柳扶风。他注意到了我,冲我笑笑。便开始了他的“锻炼”。
他把大毛笔提起,放在桶水,充分浸泡,再在桶边上刮几下,只见他在地上轻轻一点,一道白练上下翻飞,毛笔向右潇洒一甩,如银蛇出洞,毛笔在地上画出一条大弧,似飞龙在天,一支毛笔到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人,美得动人,美得花枝乱颤。再看那老人,脸上已沁出些汗珠,脸上的肌肉有些神经质的抽动,手上青筋暴起,那双眼睛却更加明亮了。
不一会儿,地面上便出现一只微风潺潺,栩栩如生的虎头,而第一笔的水迹竟然还未干。
“好!”周围响起一片掌声,不知不觉中竟围来这么多人,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还能发现许许多多的奇巧人,近在咫尺。
篇三:身边的手艺人
芦熙瑶
夕阳逗留了脚步,天空被绣上朦胧的橘红色,云彩慵懒地飘着,晚风轻拂着,生怕惊扰了藤椅上那个认真的老人。
老人佝偻着背,戴着一副老花镜,大概是嫌晕,只好虚虚地架在鼻梁上。眼睛凑近了针线,仿佛下一秒就要钻进她所绣的大千世界。一针一线,一进一出,明明是强烈的对比,却流露着满满的温柔缱绻。
最后的一点余晖尽数倾洒在她的额头、肩膀、手……时间定格了啊。“好看吗?”她举起手中的刺绣,逆着光,问我。
这幅刺绣,只惊鸿一瞥,便会百世沦陷。叶子是青绿色的,携上满当当的春色,花朵挺立在枝头,璀璨盛开。另一部分刚刚吐出枝芽,像小小的灯火晕着淡黄的色彩。春光明媚,都仿佛伸手就可触及。
“好看!”我急忙应和。
托着这幅刺绣的,是一双黝黑的、粗糙的手,到处都是褶皱,还伴着几道裂开的口子,沟壑纵横,而就是这样一双手,一双毫不引人注目的手,一双粗糙到让人以为它注定干不了细活的手,陪伴了针线几十年。她从未想过放下针线这件事,也许是因为纯粹的喜欢,也许是因为她口中的“传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穿针引线。
此时,她脸上浮起了笑。这一笑,无疑是花季少女所特有的略带羞涩的伴着喜悦的笑,满眼亮晶晶,毫无掩饰的诉说着开心和满足。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落笔:“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我始终坚信,奶奶这一辈子,虽然没有完成什么伟大的事业,但和每个手艺人一样,默默坚守着自己的使命,一往而深。而我也终于明白,她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黑夜笼罩了大地,天上的星子得以显现。
你看这些星,他们,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他们,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他们,一往而深。
篇四:我身边的奇巧人
八(2)班董诗嫣
雨,还未干,雕花的屋檐上的甘露在地上的小水洼中荡起涟漪。小巷里的风,永远不急不缓地吹着。青石的路上,传来阵阵香甜。
我快步走上前,恍惚间,他的身影又在我眼前浮现。一位身着黑色大褂,戴着棕色圆形眼睛的老爷爷,手上不知道在捣鼓一些什么。走上前,才方知是在用糖做画。
我请爷爷为我画一只龙和一只凤,他眼神沉着,凝望着石板闭上眼又睁开,似乎是在构思形状。他拿起铜勺,舀起糖稀,手臂抬起落下的瞬间中,提,顿,放,收。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半点停顿。随着糖液缕缕而下,眨眼间,威风凛凛的游龙与绚丽多彩的凤凰就呈现在眼前。老爷爷的嘴角微微上扬,眼底拂过一丝笑意。
接过糖画,我举起腾云驾雾的飞龙和展示欲飞的凤凰,对着阳光凝望。他们是那么晶莹剔透,活灵活现,甜蜜的气息久久不散。
他们仿佛已经不仅仅是糖画了。而是一份悠长的回忆。这一线上谈话的背后,不仅藏着老人的那份坚持与自信,还蕴含着人民和谐甜蜜的生活与智慧的凝结。更是一代又一代手艺人,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想到这儿,我不禁为之叹服。
雨,早已干。走在石青路上,手上的风依带着微甜,但雕花的屋檐下却再也不见他的身影……
篇五:我身边的奇巧人
周佳怡
我的姥姥是个奇巧的人。她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却懂得很多。一双灵巧的手更是让我崇拜不已。
假期里我一回到老家就见识到了姥姥剪的窗花。看!那枝头上站着的喜鹊,仿佛正在传递春的讯息;成双成对儿的金鱼好似要跃进一边的水池里畅游一番;雄壮的牛亮出尖角,蓄势待发……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姥姥的裁剪下仿佛有了生命!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窗花,无 ……此处隐藏2057个字……鞋都能“起死回生”。倔强的我硬是不相信。于是,我千挑万选从鞋柜里找到了一双“无价之宝”——一双有些许损坏却是我一直不忍心丢掉的鞋;我想,说不定这位老爷爷能修好呢,正好也见识见识所谓的巧夺天工。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穿上,然后装出一副难过的样子,走到补鞋老人的摊位前说:“补一下这双鞋。”我指着自己的脚,手指有点儿发抖,老人笑了笑说:“行,先放这里吧,明天就能来拿了。”看他那副认真的样子,我偷偷地笑了。
回到家中,站在窗前,看着老人,只见他手上的针如松桢一般纤细,娴熟地把线穿过针眼,一来一回地在鞋上不停穿梭,像极了一台缝纫机,手上没有其他动作,干练轻爽;我看得入了神,猛然想起来还有任务没做,于是,就离开了……
后来一连过了几天我都没去拿鞋。
“补鞋喽——补鞋喽”不久后的一个清晨,这熟悉的吆喝声又打破了我的美梦,往窗外一看,老人仍在补鞋。他看起来更加消瘦,脸更加苍白了。看到了这些,不知是被老人的勤劳所感动了,还是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我急忙去取鞋,老人看到我,说“孩子,你的鞋子补好了。”我双手接过鞋子,仔细端详了一番,简直是巧夺天工啊,我惊讶地愣在了原地,缓过神来,对他说了句“谢谢”。老人慈祥地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们啊要好好学习哦!”
原来奇巧人都在身边,夜又深了,缝纫机的“咯吱”声又回响这无境的黑夜里……
篇九:手艺人竟在我身边
杨天宇
早晨,从早饭铺子中传出卖烧饼的吆喝“烧饼啊!又香又脆。”一声吆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便上前去买。
“小伙子,要吃烧饼啊?有甜的,也有咸的”站在铺子前的老爷爷问道。这铺子里有一对老夫妇,老爷爷卖烧饼和贴烧饼,满面笑容,老奶奶则在里面,系着围裙,手上的刀十分快、稳,案板上躺着翠绿的葱花、白亮的芝麻,各色的馅料,井井有条。
“来一块咸的。”我笑着说。“二块”老爷爷送过烧饼。我端详着他的手,十分粗糙有力,就像一枝满疤痕的枯树。这烧饼不同于别的,外焦里软,炉火炼出了两面焦黄,上面的芝麻遍饼都是,一股麦子与芝麻的浓香迸发出来了,饼皮分层明显,疏密有致,油亮油亮的。我咬下一大口,慢慢品味着,先是如同薯片般的脆,接着是内心如同棉花糖的软,它们互拥交织,香得令人痴迷,吃完不觉得太干。我又好奇这是如何做出的,便走向了老奶奶。
老奶奶双手来回挥动,上下拉扯着面团,好似上下盘旋的白色鸟儿。本来难以“打动”的面团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拉伸,抖开,在空中飞舞着,好似捉摸不定的白云。待到面团极具韧性,再拍打几下,用菜刀流利地切成几乎一模一样的小块儿,老奶奶如机器般把大葱切成了均匀的葱花,她拿出各种各样的馅料,像对待宝宝一样从切好的块儿顺入,馅儿看起来很多,但不会溢出或裂开,再捻起刷子刷上一层金黄的油,毫不吝啬地撤上葱花与芝麻,葱花和芝麻如漫天飞雨般落下。
老爷爷会接过老奶奶来烤饼,那用碳烧得滚烫的炉子,老爷爷却似手毫无感觉似的,将面团放入,到时机成熟,他就把饼等上来,竟一个都没有糊,一个都没有过于干巴,过于早,真令我叹为观止,他的手有点红,老茧厚重。
我询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做的如此好吃不贵的,他们自豪,爽快地笑了“我们已经做了40多年了,是时间的功劳啊!我们每天用心做好,不偷工减料,做人要实诚,我们也只要赚一些小钱够生活就行了。”
我重新认识到了手艺人,原来一个小小的、平凡的烧饼,竟蕴含着如此高超的工艺与淳朴、实诚的美味啊!
篇十:身边的手艺人
八(15)班吴源源
又是一个春节到,古朴的老门东比往日更加热闹,大红灯笼洋溢着喜庆的气息,天虽寒冷,来来往往的人们都是暖意融融,我也随着人流在各种传统民俗的摊点前穿行。远远的就听见“吹糖人啰-”的吆喝唤声,我立马被吸引过去。等我挤到摊前,看见一位正在吹糖人的老人,他两鬓斑白如霜,皮肤黝似煤炭,两眼深凹却如瞪羚一般有气势,仿佛蕴含有着无限活力。只见他正将一个焦黑色,肚子圆滚滚的小马递给一位年轻人,年轻人没有马上接过,而是先用手机拍照上传朋友圈炫耀一番。
我看着栩栩如生的糖人作品,赶忙从兜里掏出几张钞票,抢着说:“老爷爷给我吹一个小鸽子行吗?最好慢一点,让我看仔细些。”老人笑着说:“小姑娘,掏钱不急,先看看老汉的手艺,吹的不好不收钱。”话音刚落,老人便屏息敛声,似乎在气运丹田。旁边一个小孩儿给老人递上一根小棍儿,老人一手拿棍尾,将棍头在盛有糖稀的木盒上轻轻一点,一缕银线般的糖丝就与棍头相接,飘飘荡荡却连绵不绝,那棍头逐渐被糖丝裹成深色的茧状。随后,老师傅用他粗糙的手快速地对棍上的糖稀揪、拉、提、捏,取出一个小团,将团子在磨砂般的手掌里揉来揉去,又不停来回拉扯。旁边人解释道:这样拉扯均匀,吹的时候就不容易破。这时,老人用指头在糖团上捏了一个洞,随后又像包包子一样把口收拢,待到口子还剩粒米大小时从口子周围揪了糖晞拉成赛蛇尾的长绳,定睛一瞧,里面竟有个小通道。老师傅轻泯住长绳之口,开始轻轻吹气,成团的糖稀开始像气球一样鼓起,手指随即在鼓起的糖团提了两下,很快又出现两个小丘状的凸起,轻轻一扯便成了双翼,再一捏一吹,在糖团的前端,一个头和一个小嘴就出现了,紧接着,老人将吹气口收口一拉,尾巴随即形成了。最后,老人用红色糖稀点上眼睛,再用棍插好,一只振翅欲飞的信鸽展现在众人面前。
在众人的喝彩声中,老人将鸽子递给我,我把钱往老人手里一塞,腾出两只手攥住糖人棍子,唯恐别人和我抢。在一旁观赏多时,待老人稍有闲暇,和他闲聊起来,得知老人这是祖传的手艺,已经传了好几代。老人感叹道:以前吹糖人就是为了有一口饭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门手艺也变成了展现地方特色风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愿它能传播的更广,持续传承下去,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我们子孙后代通过糖人了解我们的民俗传统。
篇十一:我身边的奇巧人
匡子忻
我的妈妈,不算美丽,脸上也已有了岁月的痕迹,每天忙忙碌碌的俨然一位贤妻良母。
厨房是她的主要舞台,洗菜、点火、油烟机的呼呼声配着锅碗瓢盆交响乐,不一会一道热气腾腾的菜便端上了桌。瞧!金黄的豆芽白嫩的豆腐,两个普通的的食材如此一搭配,立马增色不少。这叫“金丝白玉盘”!名字好听味道也不错,豆芽菜不失嚼劲,豆腐极鲜,入口极化,汤汁入味,清爽滑口。
我最爱吃酸菜鱼,以前都是在楼下餐店打包回来吃,妈妈嫌外面的不够卫生,就手机百度各种酸菜鱼教程,然后一遍遍的摸索,光是片鱼片就试验了好几次,一开始不是薄了就是厚了,薄了一烧就散,厚了不但不入味还有很多刺,妈妈不断总结失败原因,很快掌握技巧,现在练得一手好刀法,片的鱼片厚薄几乎一致,半透明的鱼片如水晶一样剔透,加上妈妈的独门配方腌制和自制的酸菜汤料,绝了!比专业厨师丝毫不逊色!每次吃她做的酸菜鱼我都要多吃一碗饭。
后来只要我喜欢的菜,她都能研究出来,还都有自己的创意改良!极大的满足了我这吃货的需求!比如,火锅肉,东坡肉,蒜泥开背虾等等
在我心里妈妈,总是能化腐朽为神奇,什么事都难不倒她,就一个奇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