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故名思义,就是极其微小的雕刻艺术。我国微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微型雕刻。但我最欣赏的,还是魏学洢《核舟记》中的那只核舟。
它是中华微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王叔远的心血之作。它长约八分多,大概相当于二点几厘米;高约两个黄米粒的高度,也就不到一厘米。但它上面却雕刻出了5个人,8扇窗,二十多个字,各种器物,且都非常精细。
最让人惊叹的,可能还是苏轼三人的情态了。原文用了整整一大段来描写三人的状态,大概意思是:船头坐着三个人,其中帽子高而胡须多的是苏轼,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轼、鲁直共同看着一个手卷。然后作者详细的介绍了每个人的手、足、膝、臂的位置。最令人吃惊的是,佛印手上的佛珠竟然可以一粒一粒的数出来!这些都体现出了微调艺术的小而精,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而其雕刻的工作量,足以用“宏伟”称之。
另外,在每扇小窗关闭时,都会显现出两个字,共八扇窗,十六个字,是选自核舟描写的故事“大苏泛赤壁”后,苏轼写的两篇文章《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足以体现出王叔远构思的精巧。
除此之外,核舟上的一些东西也很趣,比如船舱的窗户竟然是可以开关的,而窗户可能只有两三毫米大,竟然能承受住开关拉扯的力,实在是不可思议。还有,作者描写船舱时写:“中轩敞者为舱”,一个一两厘米的船舱,竟然能给人一种宽敞的感觉,让人非常好奇。
总之,微雕作品虽然微小,但其中体现了精湛的雕刻技巧,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修养及丰富的趣味,可以说是“微”中见“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