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片片钢筋水泥的包围下,不知从何时起,路边多了几辆特殊的单车,身边多了几家共享书店。在上海这一物质更新极快的大都市,共享单车等许多共享资源的出现迅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成了一种新潮流。
每天,无数市民骑着共享单车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去共享书店看他们想看的书。不知不觉,开私家车的人少了些,去看书的人多了些。共享时代的来临,节约了能源,提倡了读书,促进了交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品质的改变。
但在我看来,共享时代所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共享是一种分享,亦是一种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不自觉地拉近了一些。
曾几何时,在我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以前,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没有这么多的高科技,大家住在自己的小茅屋中,一户挨着一户。村上的孩子全都一起玩到大,在河边钓鱼,在河里钓鱼,在田间小道上赛跑……今天去你家吃饭,明天在我家过夜。大人们看着孩子们玩耍,坐在树荫下乘凉,摇着蒲扇,聊着柴米油盐、邻里趣事。到了丰收时节,田间总是繁忙而喧闹,在你帮我和我帮你的互助中歌唱着生活的赞歌、享受着收获的喜悦。那时,人与人之间没有冰冷的混凝土,没有无情的高科技机器,有着的只是浓浓的、纯朴的人情味儿。
到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洪流席卷全国。人人都开始勒紧裤腰带加油干,上山下海,腰包渐渐鼓起来了,曾经穷苦的人们住进了体面的公寓,过上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也慢慢远了,交流也日益减少了。
再看看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于网络,购物、办公等等,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一切。微信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面对面的聊天不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一个个通信讯号,在城市上空日夜不息地传送着,他们成为了我们之间的“交流使者”。
是啊,我们的生活已可以谈得上小康,甚至是富足,从原先吃得饱、穿得暖到今天要吃得好、穿得好,我们已不再为生计发愁,靠着一个手机便能走遍天下。但,是不是少了些什么呢?家人之间不再常常相聚,邻里之间不再常常走动,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着微信抢红包;双休日之时,年轻人都在忙着打网游。有谁还记得常常看望自己的父母,常常拜访自己的朋友。不愿承认却是不可否认,我们之间已存在着一道冰冷的屏障,那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后遗症。这个结果并非偶然,终究不可避免。
所幸,共享时代已然来临。这是一种物质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完美结合,这是将高科技手段与单车、书店等日常事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骑上一辆共享单车,你或许是从别人的手中刚刚借来,你或许还能感受到上一个骑者留下的体温甚至于是心情;读上一本共享图书,你或许可以看到上一位读者留下的笔记,甚至因此找到一位书友、一位知音……共享,是一种分享,因为有了分享,所以有了交流。他可以是一句简单的询问,可以是一张简单的便条,也可以是一个邀请,这样的交流很简单,但却很重要。
所以,借着共享时代的出现,多多走出家门,多多寻找与别人的交流机会,不再盯着手机,做一辈子的“低头族”。骑完一辆单车,略略擦拭坐凳、把手,这是交流;看完一本共享图书,留下一份心得体会,这是交流;撑完一把共享雨伞,留下一张提醒便条,这也是交流。
共享的是单车,是书本;分享的是感受,是体会;交流的是生活。所以啊,我们共享的亦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