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古人尽情放松的方式,闲观鹿鸣,相邀谈瑟,但在文明经过几千年进化的今天,景依旧是那片景,却鲜有人能这样闲适地赏景聊天,甚至连跟随古人漫步诗中乐土的机会也不常有。古人利用了一天,将其中的价值变为了一首名作,我们将一天分为无数段,自以为拥有了很多,到头来,把它们拼凑起来,不过是就着屏幕,反复着点击与退出,在线与离线。
这,就是生活的碎片化。生活在断断续续的信息获取和社交中不知不觉被填满,自然也就忘了,书中的那一方净土,山头的那一阵清风。碎片化的时间常被人们理所当然地贴上了“不重要的”、“可以被随意浪费”的标签,却鲜有人静下心来深思,我们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不正是由这些被拆分的支离破碎的时间组成的吗?
那些看似合理的想法,无疑是在浪费生命。
碎片化生活的也并非是一无是处的,它在带走我们阅读思考,感悟生命的光阴的同时,也总留下了些什么。眼界的开阔,效率的提升,社交的增多,这些都是它所带给我们的。每个人都曾这样利用时间,也多少曾受益其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将其当作借口,麻木被动地接受着自身对宝贵生命的利用。懂得这些碎片化的生活的价值并学会利用它们,是刻不容缓的。
生活的碎片化,与其说是生活的碎片化,不如将其称作是人的碎片化。与其把责任归结于使时间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不如将其归于不认真使用它们的我们。所以追根溯源,这一切都该从我们自身开始改变。
一是积极利用碎片化生活本身的灵活性,去弥补系统化的不足。“我喜欢吃米饭,并辅以糖果。”如果说书本所学到的知识都是固化而又无味的,那碎片时间无疑是极好的机会,利用互联网去延伸原本的认知,拓宽原有的角度。
二是学会利用碎片化的生活,去回顾与感悟先前的信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读书一般,很多知识的获取都需要辅以加工与吸收,而连接着两段时间的碎片时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去为上一项内容作出总结,或为下一项内容开始预习。
时间,碎了就是碎了,是永远不可能被拼凑回完整的时间块的,就像被摔碎的玻璃杯,就算你找回它所有的残骸,也只能看着它无奈。但生活终究生活。既然遇上这碎片化的生活,那么请别浮躁,别放弃,与其边抱怨生活的畸形边随波逐流,不如时时约束自己,要求自身将其中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这样,即使生活是碎片化的,灵魂却是完整而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