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无畏”并不是无知者的专属,甚至连有知者也不全有“无畏”这一品质,它只属于那些学到某种境界的人。他们的学识常人难以企及,高高矗立于云端——正是这种“无畏”,使他们鹤立鸡群而不惧世俗之眼光,凌云高空而不惧寒冷,俯瞰群下不过是其事实上的谦卑。
今日考试中,一个政治选择题就是因为我的“畏惧”而葬送的:本来有时间去改正,可我却彷徨起来,怕改错了令自己后悔不已,怕这两分让我与A等级失之交臂,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讽;这一系列的“怕”,最终给我的分数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倘若这是中考,又当如何?
“怕”——其实是鼠目寸光的表现,仅能看到眼前的对与否,却丝毫没有考虑这次的错,对下次考试的得失;况且,改错了与想改未改而做错的滋味并不相同。既然有了想改的欲望,就说明这道题的错误率在50%以上,赌一把,又何妨?然而,当时的我却宁肯沉浸在想改未改的痛苦中,也不肯拿这两分赌一把。
我班有一学霸,轻松就能考第一。他最不起眼的地方不在其它,只在他与同学打成一片,考不好的时候并不沮丧。就凭这点,他履考履赢——此为“智者无畏”。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的境界,那么他就不会畏惧,自然他也就能傲视群雄了。
而往往越是那些学习不如意的同学,越是“怕”一些题,此为“拙者畏事”。“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越多”,所以就越畏惧。为什么学习成绩越提越慢,正是如此,此非真理,而是人性。
如果“无知即罪恶”建立在“无知者无畏”未被驳倒的前提下,那“无知即罪恶”也就是错的。倘若“无知者畏惧”,那么无知显然是最大的罪恶。正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一般,乘客对女子的畏惧使自己做了看客,是以悲惨地坠入江中——正是因为“畏惧”才使得“无知即罪恶”如此真实。
墨菲定律是这么说的,害怕什么就会来什么。如若“无畏”,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任何预料之外的不好的事情,因为即便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也在意料之中;“怕”哪个题做错哪个题就做错的人,自然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学习的真谛——“无畏”,不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一个铁的事实。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了无数学霸的制胜真理。
全级部前三十名的差异何在?——心态。诚如拿破仑所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你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