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进入初中校园的第一天,一切都十分陌生,坐到座位上时,我细细打量了一下我的同桌。
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同桌,却觉得有些面熟。他的名字呢,很有特点:倪小鑫。满口叫着就像是警报:小心!小心!头发如我一样,很长的一撮,刘海挂在眉心上下,似乎给人以时刻在思考的“错觉”——不过也有可能不是错觉,是真实的。
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细心的人。
似乎有意证明我是错的,没过几个小时,立刻就有事例推翻了我的想法:是一堂数学课,当“凶神恶煞”的数学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是哆嗦地不行了。原本一道简单的小题目,被他做起来十分麻烦不说,还不时出现小差错,越是出错越是紧张,越是紧张越是出错。恶性循环,导致结果与正确答案天差地别。看来,我可能高估我的同桌了。这也许只是一个粗心大意,像我一样的学生,可能更糟。
后来的几个月,他不断地当众发誓要改掉这个问题,实现逆袭进入前十五,不过很遗憾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似乎从来没有没有变。前十五名的榜上,也从来没有出现他的名字。我们之间,有因他的粗心和我的粗心所产生的闹嘴,也有因这些产生的欢乐。
带着这种印象相处了一个学期后,放寒假了。我们各自回家过年,不想一场疫情爆发,把大家困在家中。紧接着开始了直播上课。一堂语文课,讲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顺带提到了书中的东汉人物蔡文姬。一下课,我的同桌就发给我两张图片,大意是刘向卒于蔡文姬出生之前。那么刘向是怎么知道蔡文姬的呢?还能为她做传?我立刻来了兴趣,和他展开了讨论。我们借助资料,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看法。
我越发觉得,我最初对他的看法可能是对的:这是一个细心的人。我借助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发现他的想法几乎是正确的。看的出来,他对这个问题挺有兴趣。
当天晚上,我将这个问题询问了老师,并且和老师再次讨论了一遍,但我并未说明是他提出了这个想法。我知道他不是那种喜爱出名的人,就以我的名义发出了。老师对这种细心的质疑精神大加赞赏,我也认为他确实是一个细心的人,对他进行了赞扬。
我不太明白:我的同桌是个细心的人,还是个粗心的人呢?大概我还需要更加深刻地了解对方才能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