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八年级的一名学生,在渠村一中已经生活了三年多。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渠村一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刚到这里时,整个校园只有一栋女生宿舍楼,其余都是低矮的老平房。学生没有吃饭的地方,随便找个地儿,蹲在地下吃。晴天还好说,一到下雨天,学生端着碗,淋得像落汤鸡,很可怜。教室里,寝室里到处漏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甚至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下。
就是在这个艰苦的条件下,郑结明校长“走马上任”了。
首先,从改变环境下手。郑校长带领老师利用节假日、星期天,把漏雨的老房子顶整修了一遍,又修了围墙、厕所。给每个班发大垃圾桶,指导学生打扫卫生,教育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其次,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近几年,随着农村打工热潮的出现,有的学生因为父母不在家,没人管,导致学习成绩差。而家庭好一点的,又把孩子送到城里去上学。所以上课时,老师讲课,有的听不懂,有的不愿听,瞌睡一大片,课堂状态很不好。郑校长深入课堂,仔细观察,听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最终确立了渠村一中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老师不再讲,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找重点、难点。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全班共同讨论,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讲。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最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郑校长常说:“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应该充满歌声,充满笑声,充满生机与活力。”我校开设了口风琴,葫芦丝演奏班,每天吃过晚饭,由音乐老师带领大家练习,很好听。郑校长还组织体育老师编排了韵律操。阳光大课间时,2000多名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随着音乐跳起充满青春活力的舞蹈,那场面可壮观了。有时,校长也和我们一起跳,我们就跳的更带劲了。
慢慢的,我们学校的名气大了,家长不再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了,很多外乡甚至外县的学生都来我校上学。人数一下子增多了,麻烦也来了。学生没地方住,怎么办?老师没地方住,怎么办?可把郑校长给急坏了,头发似乎又白了许多。无奈之下,女生住进了餐厅,男生住进了教室,白天上课,晚上桌子一拉,打地铺。从学生搬进教室的那一晚起,郑校长也跟着搬了进去。每天晚上,为他们关窗户、盖被子。度过了一个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天,现在,女生宿舍楼建好了,女生住上了干净漂亮的宿舍楼,男生搬进了平房,郑校长也跟着搬进了平房,仍和男生住在一起。
我坚信,在郑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的学校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