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与殷侯相斗之事或许并不那么耳熟能详,当桓公问道“我怎么样”的时候,心想着会得到怎样的好评,可奈何那殷浩竟也不食人间烟火,不知阿谀奉承,只是木讷的说了一句:“吾与吾周旋久,宁作我。”这也就算是完了,不曾想过,听了这番话的桓公将作何感受。
其实,至少这话是很能激起人一阵胸潮澎湃的,相信看过之后,青年朋友就会不假思索的运用到各种场合上,再加上庄重的面部表情,似乎就更神气了。就像是出自自己之口,并且也说是妙手偶得之。是啊,这话不管怎么看,至少要比那一群群邯郸学步的人来得实在得多。一味的对别人进行迎合,甚至模仿别人,难到不是很愚蠢可笑吗?但反转一想,诸位,你们是否也有了模仿的嫌疑呢?那么彻底生硬搬用的你们,又能否将之中贯以自己的思考呢?
首先,依我看,这与己周旋就很能深思,到底原话的作者——殷浩,是怎样与己周旋,才得出自己近乎完美的结论呢?是该将它看作是文人的自大,还是认为是无知者的浅陋?或许,当年的殷浩只是在自家书房埋头苦读诸子百家,自以为吸收了经典中的精华,想也不再想,就以为已经完成了与己周旋,“大功告成”的他,却没想到,这终将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
真正的强者,应该是在认清自我,审察他人的基础上做回自我。
这世间存在的事理何其之多,要想认清自己,谈何容易呢?不,至少由我看来这并不很难。看看那些迷失自我的人吧,应该能够知道,那原因不外乎两种,要么所接触的思想太少,要不就是自己灌入的思考太少。要不怎么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呢?于是,这也为取得成就提供了些途径,就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于是重点便不出意外的落在了看别人上。这也需要步骤,首先,自然需要先克服自己身上的诟病,即心灵思想上的狭隘,既不能因自己的某些小成就蔑视别人,也不因别人的大功绩而眼红别人。前半句的问题随着学识的增长,自然会有所消减。而另一个,则带有些天生所得的排他性,是要花些功夫的。战国的庞涓,本和孙膑同属魏国大将,自知自己才能方面比不上那个战略家孙武的后代,便向魏王进谗言,弄些小伎俩,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害得他落下终身残疾,逃到了齐国。可最后他自己呢?也只有兵败垓下,连死亡都被设计好了。要是当初庞涓不那样做,而是潜心研究兵法,即使不能战胜孙膑,也算是胜了自己,在史上留下一美名。身为主席的毛泽东却能很好的意识到,便说出“一日不读书,便会一日不如刘少奇”的至哲。其实,这又与认清自己有着莫大的联系。只有克服了常人思想上的毛病,才能更接近客观公正的看待别人。也就不用像晚清政府那样因落后而挨打了。
做到了这一步,后面还应该有什么,我也不太清楚了。或许,是我觉得到了这一步便已完结。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完了所有步骤。不是么?难道别人不也仅仅是个自己的主观印象么?原来所谓认清别人,始终都围绕着自己转。
奈何,奈何,人生之路漫漫,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做回,算是枉为人世走一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己,能将自己更加升华。鉴前人之失,能真正的做回自己,也就能避免重蹈殷浩因狂妄而出师不捷的前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