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是我国目前西南地区发现的最大、时间最久、古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国、古城、古蜀文明。今年暑假,我有幸到四川广汉领略了三星堆的风采。
这次行程分为两部分——三星堆博物馆和考古遗址。
上午,迎着似火的骄阳,我来到了博物馆。一进馆,先是眼前一片漆黑,随后看到墙上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地写满了“蜀”字。进入博物馆,馆藏惊艳了我的双眼。金面具在眉眼处镂空,金光灿灿,轻薄如纸;青铜纵目人面像具有菱形的双眼,熔铸着三千年前巫师的威严;三足炊器似乎充盈了美食,等待三星堆人慨慷就餐;金杖上鱼背对背,鸟头对头,相对缠绕;青铜神树上神鸟站在枝头,抬头遥望苍穹。好不精美!好不壮观!这些让人惊叹的文物,更进一步增加了我对三星堆考古遗址的兴趣。
离开博物馆,我乘车去往三星堆考古遗址。夏日阳光如浓酒醇香,满满地斟在路边每一个杯形的小野花里。
一下车,就见“三星堆考古遗址”几个大字屹立于我面前。我充满期待地往前走,却发现遗址区只有一栋灰色的铁皮小平楼,平平无奇,有点儿失望。过了安检门,眼前一亮,原来这里别有洞天:五个神秘大棚,分别标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古队的工作区。每个大棚里的考古人员全身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橡胶手套,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一位在这里工作了近三十年的讲解员叔叔,带我们走近了一个大棚。透过玻璃,我看到大棚中有一个不太深的大坑,坑中有一位考古人员用小刷细心扫着如千年树根一样粗壮的一个个宝物。它们身披着褐色外衣,交错叠放着,似乎盘踞此地已久。讲解员介绍说那是象牙。另一位考古人员蹲在大坑里,手拿着密封袋,轻轻用手捏住已经发掘出来的薄薄的金箔,放入小袋中,捏上封口,用锡纸轻轻地把它包住,小心翼翼地放入坑外的篮子中。被埋在黑褐色的土里,只露出一角的金箔,亮得刺眼。在坑旁,还有几位考古人员在忙碌着:一位手拿相机给文物拍照,一位架着摄像机给考古工作人员录像,一位手拿平板给新出土的文物登记入册,还有一位守在测温仪旁边,检查大棚中的温度是否恒定和正常。他们一个个都埋着头,专注于手上的工作,专注于那些新出土的文物。就算旁边来了许多新闻记者和像我一样的参观者,他们都没有抬头看一眼。他们眼中只有对历史的虔诚,只有手中纵经千年岁月、仍熠熠璀璨的一件件珍贵文物。
只可惜,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我无法进入大棚里,不能更近距离参观。真是小有遗憾。
参观完了大棚里的挖掘现场,我又参观了有机物保护办公室。在这里,电脑、显微镜、大冰柜、恒温箱,应有尽有。永不断电的透明冰箱里,好几个精致的小盒子装着碎碎的象牙、碳化的麦粒等有机物。先进的装置似乎与保存的那些千年古物毫不匹配,但似乎又联系万千。在无机物保护办公室里的显微镜下,静放着雕刻不同花纹的陶片,有鸟纹、云纹、回形纹等,显露着三千年历史的沧桑。
从遗址现场出来,天边已经染上酡红,像醉了的黄昏。“蚕丛启鸿蒙,鱼凫辟蛮荒;开明筑堤堰,杜宇教农桑。此去数千载,古今太茫茫。”一路上,车上播放着歌曲《古蜀回响》,唱的是三千年前的文明。正是这三千年的历程,造就了我们现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中国。
这一天的参观让我颇为震撼。我不仅看到了虽沉睡在鸭子河畔、苏醒后风采依旧的三星堆文明,而且感受到了现在的考古人一手紧握历史、一手抓住未来的恢弘气势。是他们,既掌握着现代的科技,又保持着对历史的尊重。是他们,站立于三星堆之上,拨开重重历史谜团,帮助我们回望三千年前的时光。是他们,让我们听着铜与火的碰撞之声,在历史中徜徉,聆听文明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