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的三次“离别”
说起书,总是会有讲不完的话题吧。午后,金黄的阳光温柔地洒落,泡一壶香茶,在丝缕淡雅的茶香中轻轻展开书面,轻抚书中的文字,一个个跳动的音韵沿着神经到达灵魂深处,一种难以名状的舒坦在心中飘散开来,读着手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我不禁想起了,我与书的故事……
如若让我概括我与书的故事,我想用“三次离别”便足以能说明。
依稀记得,自从上了幼儿园之后,书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那时的书,是美丽的图片上镶嵌着零星的几句话,是带着拼音的童话故事,是制作精美有趣的绘本,更是我童年的灿烂记忆。灰姑娘、花木兰、龟兔赛跑编织起来我五彩斑斓的童年……美妙的故事情节总吸引着我,我反复读、来回看,后来,因为搬家也加上这些书对我来说早已平淡无奇、枯燥乏味,在妈妈的帮助下,书房中所有的书都被卖掉了,卖了多少钱早已没有记忆,只记得卖书的钱买了一大袋冰激淋,香甜的奶油和冰凉的感觉,让小小的我十分满足,早已把书的事抛在脑后。
在后来的日子里,妈妈开始成套的给我买书,书架上薄薄的绘本也变成了大部头的书籍,杨红樱阿姨的《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十万个为什么》,《米小圈上学记》各种各样的书我应读尽读,在步入小学前,我就已经可以读不带拼音的书了,惭愧地说,那个时候的我,竟是读书最多也最快的时候。每天晚上和爸妈出门遛弯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讲起当天在书中看到的情节,在他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我好似找到了通往书中世界的大门,书对我来说,早已成为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妈妈单位组织捐书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于是她的目光便落在了我的书架上,在别的小朋友“护食”的年纪,我却“护”起了书,不论妈妈怎么说,我都不同意她把书带走,无奈之下,她给我讲起了贫困山区孩子们看书的故事,“贫困山区教育资源贫乏,书籍种类和数量远远不及城市,那里一个学校小朋友只能看同一本书,大家把书上的故事一字不落的抄下来,再传给下一个同学……”不知是妈妈的话感染了我,还是我对书的不舍,我的眼眶染红了,但我还是和妈妈一起挑选了捐给贫困山区小朋友的书,大半的书捐出去了。
这便是我与书的第二次“离别”,相较于上次我的心中多了份苦涩与不舍。书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可就在第三次“离别”,她在我心中的地位急转直下。记得那是一次语文考试,有一道题目要求我写出《伊索寓言》中任意两则寓言故事,这本书我很喜欢,但已是很久前读得了,一时间竟想不出。从那以后,我对书的热情减少了很多,读了那么多,但却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年少的我怀着疑问,去问了爸爸。
他对我说:“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我已经记不清我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了我的骨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你都忘了,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修养,也许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的选择,从而改变你的人生。以前的点,终究会连成线。”这番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有些深奥,但却再一次坚定了我奔赴向书籍世界的信念。这最后一次的离别,给了我更好的相遇!
上了初中后,也许是厌倦了苦燥无味的ABC,也许是为了逃避令人窒息的x+y,我一次又一次地遨游在书籍的世界,从她那泛着清香的扉页中,走向一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不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求“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为功利、不为分数,只为心中那份热爱,只为心中那片灿烂的阳光。书对我来说就是简单而又非凡的存在,我不想用她能带给我什么来衡量她的价值,就好像有的人,不用做什么,在你心中就是神圣般的存在,书于我而言更是如此。
阅读是你一个人的记忆,像清晨接在指尖的一颗露珠,你闻到它的芬芳,但抓不住也道不清,它只是一种感觉。有时你读着读着,好似拥抱了整个世界,你不仅仅是你,你可以旁观,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游吟诗人,看着一切在眼前发生。故事开始,起伏,辗转,最后落幕。读着读着你就读到了生活,读到一种味道,读出一种境界。那时的你像一个豁达的老人,从容的看着生活悲喜交加的表情。
蓦然抬首,阳光把我的轮廓晒成金黄,混合着这慵懒的时光,酿成记忆,走进我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