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总爱放一曲古典乐曲兀自欣赏。听得最多的是钢琴独奏,亦或是大提琴的低语。op。31no。22《暴风雨》,心弦最为之颤动。
这是贝多芬的奏鸣曲,寓意着不凡与高亢,但那忽明忽暗、时分时合的热切和弦之下,总觉有黯然浅叹在涌动。
与贝多芬先生的初识,是罗曼·罗兰先生的《名人传》。初读时,心中亦是惊叹与惋惜,惊叹于贝多芬的旷世才华,惋惜于音乐骄子的种种错付与失意。刚好那时对古典乐颇有兴趣,索性将贝多芬的所有乐曲搜罗集起。指尖滑过光滑的手机屏幕,目光向下缓缓浏览,月光、悲怆、田园……思绪涌动间,目光不知为何停留于《暴风雨》上。
一场夏日的暴雨骤然响起。这疯狂的奏鸣,完全不同于《欢乐颂》的祥和愉悦,不同于《月光曲》的平和静谧,跳跃的音符碰撞着,激起一片深远的回响,又与随后紧凑相连的琶音相撞,如于两岸掷起的石块巧合般相触,又在清脆声中融于湖水。一种与巴洛克风格截然不同的激昂弦律激荡着,热切着,像是在倾听着什么,又像是在发泄着什么,如盛夏日中一场轰烈的雨,雄伟而激昂,敲打着屋瓦,卷挟着浑浊的雨珠——这是在宣泄么?
是我不能理解,恕我不能理解。
起身,抬手,琴声止。世界安静了,如一场暴风雨过去之后般突兀的无声。我第二次翻开了《名人传》,翻开这位在音乐界鼎负盛名的老人的一生,蹙着眉,寻找答案。
一曲尽,一章终。这场暴风雨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有了诠释。《暴风雨》的弦律仍挥之不去,于耳畔交融。夏日一场激烈的雨忽的下来了,雨点敲击着屋瓦。一束红花绕着藤蔓蜿蜒着,延伸着,撕裂着,片片血红迎着混浊的雨珠,在风的呼啸中令人心怜地撕扯着深红的叶缘。一片激昂。
暴风雨之后的无声世界,才是属于贝多奇的吧?他作为音乐家失去了最重要的听力,面对爱人离去的痛心,耗尽自己心血仍不成器的侄儿,我相信,他不曾没有绝望过。但他就像一个音乐狂徒,用一心系着痛楚的豪情敲击着生命的琴键,用木架支着牙齿以感琴键的颤动,还有那句激励后人的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碰撞的弦律,倾诉的都是对生命的无奈,对命运的不甘啊!
在无声中挣扎,在黑暗中前行。
此为《暴风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