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是一名手艺人,也可以称之为“蔑匠”,有着一手精湛的竹编手艺。爷爷能用竹子来编出各种有趣的小玩意,例如:竹蚱蜢、竹灯笼、风筝、笛子等等,但竹子最大的用处就是还可以编一些很多农耕工具,例如:用来放菜洗菜的“筲箕”、晾晒食物的“簸箕”、铺粮食的大晒垫,用来给鸡鸭搭建棚等等,竹子身为四君子之一,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但满载着我童年回忆的是竹背篼。
农村的生活总是忙碌的,忙着播种各种小菜、割稻子、收庄稼,村子里的人都带着喜悦的心情干着农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一年中最开心的事就是丰收粮食的时候。在我们的屋后有一个小竹林,每一年的竹子都会长的非常茂盛,夏天时,因为竹子又高又密,所以可以把房子遮起来,为我们遮挡太阳,每当爷爷辛勤劳动后,都会到竹林里小憩一下,一会的时间便使整个人凉快起来了。以前的我还会跟小伙伴们一起在竹林里玩捉迷藏,蒙眼抓人,有时被脚下的杂草绊倒了,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站起来用两只小手拍拍身上的泥土,然后继续投入到抓人的游戏中去,现在想想怎么一点都不会觉得累呢,还都玩的不亦乐乎。
小时候,因为爸妈总是在外打工,我每天除了做作业,就是做爷爷的小跟班了,整天跟在爷爷的**后面跑,他去哪我就去哪,每当爷爷出去干农活的时候,我会乖乖的跟在他身后,总是走到半路就吆喝一声“脚疼”,爷爷就会一脸苦笑的样子将背篼放下,把我抱进去,然后就把装着我的背篼背起来,继续向田地里走去,我就会得意洋洋地蹲在背篼里被晃来晃过去,拿着狗尾巴草挠爷爷的脸和脖子,爷爷痒的也直吆喝。爷爷在田地里干活,我就在旁边看着他,然后再一起回家。爷爷只是在空闲的时间才会编织背篼,那时看着大人每天背着背篼走过来走过去,就也很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背篼,可是家里的背篼都太大了,我背上都已经遮掉我半个腿肚子了,然后就一直吵着爷爷要一个背篼,爷爷说大人用大背篼,那小孩就用小背篼吧,所以在这么忙碌的时候还抽空为我做背篼,真是感受到了来自爷爷满满的爱。
爷爷告诉过我,做好背篼,大体可以分为起底、编织、封口三道工序,而选择合适的竹子是很重要的一步。要从竹子的成色、粗细、竹叶的多少来判断编出来的背篼是否耐用,是否有韧劲儿,然后再用弯刀的刀背去敲一敲竹身,听听有没有清脆刚强的声音,因为有这样的声音才会被选中,爷爷还说要3年以上的竹子才够好,竹节长,细致柔和,才会有韧劲儿。挑选好竹子后,爷爷就用弯刀把竹子砍倒,再利索地剃去枝桠,熟练的动作不断重复着,最后把处理好的竹子一一拖回家去,我就意思意思帮着爷爷一起拖了拖,但并没有真的用力,我却装出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爷爷看着我瞬间就被逗笑了。
一根根长长的竹子刚被爷爷拖到院子里,我就立马从屋子里搬出我的小板凳在爷爷身旁坐下,又摆出一副准备看好戏的样子。看着爷爷将竹子顶在墙角从中间剖开,把每根竹子一分为二,又将竹身对剖再对剖,然后削成一指宽的竹条,竹身顺着刀口乖乖裂开,我觉得竹身裂开的声音尤其好听,清脆的断裂声在我耳边回荡,像是为我放了一首轻音乐。爷爷又将破开的竹条边缘用刀来回地刮几遍,而我就像有十万个为什么一样,问爷爷“为什么要刮这个呢?”“因为要把锋利的毛刺磨掉,才不会伤到手,”“那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呢?”反正我记得那天一直在问为什么,爷爷就一直耐心地回答我,一点儿也不嫌我烦。弄好了竹条之后,将竹条以三根为一组,几横几竖的,就大概形成了背篼的底部,再用温火烧,把它从四方扎起来,底部竹条全都朝一个方向伸出,而剩下的竹条需要抽去白色竹芯,留下韧性十足的绿竹条,用于编织背篼的主体部分。爷爷用他那布满皱纹的大手灵活地将竹条缠过来缠过去,时不时还用柴刀敲一敲,保证背篼扎实可靠,再把竹鞭剃刺打磨,缠绕在背篼底部,这样可以使背篼底部更加牢固,最后再用“棕架子”编织成绳,做成背带,一个背篼差不多就完成好了。做成背篼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背上它手舞足蹈,想着以后就能帮爷爷减轻一些负担了,心里就特别高兴,爷爷看我这么高兴,脸上也挂着笑容。
完成一个背篼后,爷爷手上也多多少少被竹条拉出了伤口,我就跑进屋子里拿出创可贴,贴心的给每个伤口都贴上创口贴,还用嘴巴吹一吹,我悄悄地问爷爷“是不是很疼啊?”爷爷说“不疼,只要幺儿要,爷爷啥都给你做。”听到这话,心里一阵阵暖意。
农村有很多农耕工具都是需要用方言才能叫出来的,给农村里的人带来了很多方便,我的童年算是跟背篼一起长大的,即使没有用上它,但它却陪伴了我很久,人会变,可背篼依旧不会变,依旧满载着我的回忆,经过时间的冲洗,它在我心里印的更深了。
虽然爷爷年纪已经大了,可他依然操着旧业,是想把竹编手艺传承下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竹编这种手艺却没有得到好的传承,所以我们应该继续把它发扬光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