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世人们看来,他是一个满腹才华、很有个性的人。但是,他整个人生,几乎都在被贬谪的路上,而且是越贬越远,过着流放般的生活。
在古代,被贬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荒凉偏僻的地方,孤寂落寞的旅途,路上凶多吉少;可是,苏轼笔下写出来的文字,总隐含着对自然山水欣赏或热爱的乐趣,好似没有一点悲伤的气氛。他一贯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在苏轼自己看来,这样的活,应该就会少些烦恼,多谢宁静和欢乐吧。
苏轼曾写过《定风波》,那时他贬居黄州,一个人,在外漂泊。即便是这样,从他的词中,竟然也没有读出一丝痛苦,表现得无比轻松快乐。出游遇下雨天,真算得上是一件坏事,把心都浇凉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相反,苏轼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点的旋律,开始思索起自己的人生。虽有自己的一生虽然凄苦的某些暗示,但仍旧胸怀坦荡,包容天地,聆听大自然。
他的态度,一向是“无论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写出了自己对苏辙的思念。心愿要与家人相聚,世事却难于让家人相见,这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可他笔下描绘出的情境意象,都是在赏月时透露出的情感,把思念亲人的情绪转变成为了对月儿变化的规律的认知,隐隐里包含一些赏月的乐趣,却实实在在悟出了人生哲理。其实,月儿也轻轻地安抚了他的心。
苏轼这个人,好像从来不会被痛苦牵绊,无论自己的处境有多么糟糕。他在《赤壁赋》里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他能看淡自己的失去,并为之找到合理的理由。同时又能寻得自己的获得,并留下很有感染力的劝慰,让失意者产生无法抗拒的愉悦:“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我想,一个能从痛苦中创造出无比多乐趣的人,功劳都在于他们自己心怀阳光的乐观旷达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