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人一生必有的修行。有人一生奔跑却始终追不上生活,有人慢悟毕生方知人生之理……
——题记
“画得很好,看得出功底还行,但你看这个人物的眼神和后面的背景不太相符。”老师指着我的画,每一句话都在我的脑海中反复,每一个字眼都刺入我的心中挥之不去。学习绘画这么久,为什么我还是不能刻画出人物的神态细节呢?
“自身境界的高低对作品的水平有很深影响,从配色到人物形象,都能看得出来一个人的眼光长短,彻悟程度,也就是境界的高低。”老师这样告诉我。
我去过很多画展,也见到许多有意思的作品。即使自身功底不足,但透过画,我还是能浅浅地看到画中富含的哲理。诚如老师说过的,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画,有时笔力刚劲,有时线条柔和顺畅。在普通人眼里平淡无奇色彩随意的叠加,在真正懂画人的眼中却是一幅真正的佳作:他们在意的不是画面是否写实,而是作者的“境界”。
学画归来,天快黑了,落日的余晖将晚霞的最后一抹酡红退到天边,夜像半铺开的油墨纸,慢慢晕染开来,雾霭氲氤,暮云也愈发叆叇。我不禁停下脚步,细细欣赏起这大自然的瑰作,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
毕淑敏曾说:“日子是一天天地走,书要一页页地读。”我总是希望手触星空,探探梵高笔下那金黄璀璨的星球;轻抚窗前那一盆盛开浓烈的向日葵,希望能真正感受它正燃烧着的独有灵魂。我经常拼命奔跑着,努力追求着前方不知名的光芒,却忽视了路边的花海。很多时候我执着追求着存在于画作表面的东西,却忽视了画作本身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个晚上,一副作品完成了,交给老师,她点点头对我说:“可以,几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你去参观了不少画展吧?”这时,学弟走了过来看了一眼说:“学姐画的什么?好像是清晨吧?”“不,是余晖!”我与老师几乎同时说出来,背景虽然像清晨,但山下人们的神态和动作却展现了太阳落山的景象。
林语堂言:“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诚如斯言:境界便是一个人的彻悟程度,只有靠历练,积累经验才能拓宽眼界。只有境界高了,才能画出最好的作品;也只有境界高了,才能画好人生这一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