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波伏娃曾经在作品中有这样的感慨:“男性有分男孩和男人的美的标准,而女人则必须永远保持光滑的皮肤,纤细的身材,少女的形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审美的操作居然是“复制粘贴”了呢?
流水线的网红形象,大量的化妆品美容广告,减肥横批、美甲美容……这些原本应该成为生活调味料的活动,什么时候变成了很多人的生活主要组成了呢?
我曾经也是个非常注重外表的女孩,花费大量时间在服装的挑选,口红色号的尝试。而女生的赞美,男生的追求,更是增加了我对外貌的焦虑——我希望自己看起来完美,害怕有一点瑕疵。多少个夜晚,多少次在镜子前,我嫌弃自己腿粗,嫌弃自己锁骨不够深,嫌弃额头上的一粒小痘痘……我很难过,越看越难过,可我放不下,放不下镜子,放不下美貌带来的优越,放不下那可笑的虚荣。
大概所有青春期的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明亮的:青春靓丽。但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青春靓丽”的标榜反而让我们备受压力和束缚呢?
幸运的是,看书的爱好改变了我。无意中看到了波伏娃的《第二性》,我开始好奇,开始反思。比起纤细的四肢,我好像更喜欢流畅的肌肉线条?比起转瞬即逝的年轻容颜,随岁月而沉淀的思想和内涵好像更重要?喜爱体育运动的我,接受了自己因肌肉发达而并不纤细的双腿,并为之自豪。我渐渐放下镜子,不再关注外貌的我快乐了很多,而我的价值追求,应该是内在的美——灵魂的高尚。
放下镜子,拿起书,拿起笔,我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我的朋友。这并不容易——当我制止她们嘲笑某人胖或丑的时候,当我试图说服她们奢侈品和消费主义陷阱的关系的时候,当我试图把“哪个牌子的衣服好看”的话题转移到“作者的哪本小说好看”的时候,曾被疏远,也曾引起尴尬的沉默。
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看到我的闺蜜不再抱怨自己皮肤黑——她在数学课上讲解压轴题时自信的样子真的很美;我看到曾经嘲笑她的几个女生主动和那个体态丰满的女生交朋友——她们友善的笑容如此迷人……越多人放下镜子,美的标准就越宽广许多。
放下镜子,放下枷锁,我们本可以定义自己的美,当我们的眼界足够宽广,才会发现这世界上的美从来不止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