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并非自己出现的,而是需要寻找的
——题记
疫情之下,新年将近,外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闹;即便已经到了上午,街上的行人还是掰手指头就能数的清。自觉不能再干坐在家里,是时候动身,亲身感受一下“年”了。
我穿戴整齐,戴上口罩下了楼。往年的大年三十,从一早就能听到送来春意的爆竹声,但今年因为各种原因,大街上就只听到几声零落的吆喝。四下看了看,终于找到了我的目标——几副对联。只不过我所挑选的对联与已经写好的不同,还需自己用墨描黑。去年班中倒是有同学自己写春联,但我写字这般水平,称得上顺眼已差强人意,与“工整”更是半杆子打不着;所以描字也是不错的选择。
万事开头难!带回对联,垫上报纸,提起毛笔正信心满满地准备下笔时,“pia几”一声,一个大黑点掉在了红纸上。坏了,第一张还没开始写,就身先士卒了。那一团黑色慢慢地晕开,我的眉毛却逐渐挤成一团;好吧,这张就当练字了。几分钟之后又重整旗鼓,来吧!我双手请第二副对联上场,把砚台上的毛笔刮了几次之后慢慢拿起,微微弯下腰准备进行第二轮尝试。
果然不出我所料,字体虽不七扭八歪,但至少是个毫无韵味。一横一竖都是黑色的长方形,提按顿挫的手法已忘到九霄云外。写到笔画密集处,甚至要把胳膊放在桌子上,笔画之间才能勉强做到“泾渭分明”。不过,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就不算太糟糕。
写完最后一个“春”字,顿时感到豁达了许多;其实“年味”并不是大鱼大肉的总结,往往这些被遗忘的习俗才是年的精髓所在。即便无法触碰千年前缓缓升空的孔明灯,至少我们能在这纷乱并绚丽的物质世界中,亲手握住那一份可贵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