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因落日余晖返照而明亮,水也在温暖霞光的映衬下变得明澈。我神思惘惘,倚靠在家门口的那棵大柳树下,远远眺望着那一边的村舍,闭上眼睛,感受着傍晚那一份清凉的惬意。
转头就见姥姥正洗着茄子上的灰土,“都是自家田里种的,可新鲜了!”姥姥说着,手中的动作也不停。我走上前去也动手帮姥姥忙活晚上的菜。洗着洗着,姥姥突然发话问我:“知道茄子的别称是什么吗?”我茫然的摇摇头。“是落苏。”说完便含着笑意望着我。心下不禁一惊,一个与厨房烟火,柴米油盐打交道的蔬菜,竟会有如此美丽的称谓。回到书房便到网上查阅起相关的资料。《本草纲目》记载:“茄,一名落苏。按《五代贻子录》作酪酥,盖以其味如酪酥也,于义似通。”另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有三:"钱之据钱塘也,子跛,钟爱之。谚谓'跛'为'瘸',杭人为讳之,乃称'茄'为'落苏'。
看完故事,忍不住心生感叹,谁又能想到,如此普通的茄子背后竟有如此生趣的故事。托着腮,思绪漫飞,蓦地又想起一个极美的古名——“长安”。
是了,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常安,取得便是“长治久安”之意,“买花载酒入长安”“长安二月眼看近,寄报春风早为催”“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等等诸如此类的诗句,数不胜数,有一些名号本身的意义和字眼上的美丽真真是无法取代的,又不禁幽幽吐出一声长叹,或许,光看着这两字,我便被惊艳的无话可言。闭上眼心中便衍生了一幅幅的大唐盛景——夜幕悄然落下,几粒星子沉淹于夜空中。长安内外却依旧是一片灯火通明,灯笼染红了夜色中的巷子,吆喝声,锣鼓声,叫好声,人群熙攘,静静走着,抬头却见明月晕开满天墨黑,耳中的声音远了近了,浮浮沉沉,星子旋转,归于混沌。街旁的画坊湖上漫游,还能望见从上游漂下的河灯,酒肆门口的旗幡尽情地飘漾飞舞。”这或许便是我心中的大唐梦罢,国泰民安,盛景繁华,繁华如海,恍然间,那城池的大街小巷依旧高楼入云,车马喧阗管弦依旧沸腾。这满眼的浮华,好像过了几千年还是未曾褪色,如此繁华艳美的情景呈托于这两字上,直像是隔着人间岁月遥遥相映的奢梦。
一阵冷风吹过,打了个寒噤,再看屏幕上“长安”二字,千头万绪,还是化作唇边一丝苦笑,一生末逸出的轻叹。那笙歌漫漫,火树银花的长安梦,早已随着“西安”二字的到来消失,心中也已被泪水和怅惘打湿。
在思时之敬,慎终追远之心越发淡薄,丰饶诗词被淡忘的今朝,许多人灵魂的寄托开始变得愈发难找,文字素养的丧失,让我们言辞寡淡。大部分人早不能如古人顺畅精深地咏出一首好词。
突然又想起从前看过的一篇资料,过去一段时间曾用过简化字。比如说“雄”被改成了“厷”,“雪”被改成了“彐”,心中不觉好笑,这些字被改成如此的残破不堪,字中蕴含的意义早已抹杀。为简化而简化实在叫人无语,我坚信汉字的存在和价值是极为有意义的,一字、一词、一句都被赋予了意义深重的使命。如果说,只是因为文字有许多的笔画,觉得繁琐,为何不直接用数字来取代,所以这种令人发笑的简化是不可取的,字词存在的意义是很美丽且神圣的,这些所谓的简化不仅是对汉字的亵渎,更是对古人审美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否定。
黄昏已过,窗外留有一摊玉月的华光,抬眼看那明月,好似是看到了一个个美丽的汉字在眼前起舞,于是又发生了一声轻叹。希望,不会再有像上文所说的闹剧出现;希望,这些美丽的文字能永久流传下去,以一种独有的韵味飘零在历史的舞台上,而不是因一些失去语言审美力的愚者而被忘却在逝去的年华中。
愿每一个国人都可以拥有独属于中华文化的语言审美;也愿,每一个学者能够体会出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命名中古典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