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孟浩然对菊花的喜爱。《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爱情。但,令我更加欣赏的是“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花”。
具有朴素真挚情感,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的季羡林先生在《清塘荷韵》中记叙了荷花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感悟”。
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心境与它的生命息息相关。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第一年,第二年,虽引劲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出现。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
开始,我并不明白,季先生这期盼之情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但在一次偶然的公园里,我亲自和荷花来了一次“邂逅”,当时的心情无不是名副其实的心跳。池中的水溪很不清澈,波流却在微微荡漾,掀起一层层绿漪。水面上的荷花有的已经含苞待放,有的刚刚咧开了嘴,但每一朵都是那么透亮、洁白、如同精雕细琢出的白玉石,没有任何死角,使我不敢近距离去观赏它,晶莹剔透的露珠躺在翠绿的荷叶上,又是一番风韵,在这一刹那,世界仿佛静止了,一切都显得格外美好。
此时,脑中浮现出一个疑问,古人云:“荷乃花之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之。”为什么不直接说它是“清”,而说“不染”呢?我想:“染”有好坏之分,一是颜色更加明艳,二是遭到一种玷污,毁坏了原本的姿态。在这里“染”字是一个褒义词,荷花不是被一些景象或事物而渲染,这就是它,真实的它:“洁身自好,不认命与现定,追求自己的生命与将来”。
荷花这种精神是现在大部分人缺少和丢失的,他的这种情操陶冶喆我们,教诲着我们:不是变清,而是不染。
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翘盼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