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没有刘备、曹操那样的雄心壮志;你或许没有苏轼、欧阳修那样的才华横溢;你或许没有韩信、辛弃疾那样的文韬武略;你或许也没有王羲之、曾巩那样的世家背景……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起眼的属吏。但是,在你的身上我看到了,看到了有一种信念叫做“熬”,有一种毅力叫做“忠”。
史书上没有对你独立成传的记录和描述,你从来都是那个幕后的“工作者”。我只能从《汉书》那寥寥百余字中去窥得你临危不惧的潇洒和深陷敌营的威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你的智、你的勇、你的谋、你的忠。
可你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无名小卒。如果没有你,此去一百多人将永远消逝在历史的沙漏里;如果没有你,乌孙将惨遭一场浩劫;如果没有你,“丝绸之路”便可能成为“有去无回的黑洞”;如果没有你,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将失去一颗璀璨的“小人物”。我无法想象没有你的历史将会是怎样一段残缺而又令人遗憾的历史。
站在历史这端,吟听着两千多年前的声音,只有模模糊糊的只言片语穿过这条长河来到我的耳边,却又化作一缕轻风,抚过,轻描淡写,却又刻骨铭心。
想象中,你身披黑色的斗蓬在出使的大队人马中若隐若现,天边的朝阳卷起黄沙将你的影子拉得很长,单薄的背影却格外挺拔。你坚定的步伐踏出了大汉的气势,走出了汉人的风范。虽然你没有身着锦帽貂裘,坐在万人簇拥的轿辇上;虽然你没有高举着大汉的旗帜骑着骏马行进在队伍的最前方。但此刻我记住了你,深深地记住了那个自告奋勇应募的你,那个满怀家国情怀的你。
我脑海中的你,是苏武意欲自杀时拼死相拦,满脸担扰的你;我脑海中的你,是眼见苏武气绝时泪如雨下,心急如焚的你;我脑海中的你,是面对单于威逼利诱时,不屑一顾、坚定不移的你。
审判虞常时,你站在大帐的帷幕之后,怒目圆睁地看着这屈辱的一切。帷幕阴影之下的你身边凝结着一股浩然正气。剑斩虞常时,血溅湿了你的衣摆,你一动不动,只将交叉的袖口中互搭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帽子下是你青筋暴起的额头。在张胜投降的那一刻,你闭上了眼,皱起了眉,摇着头叹着气退了出来。
当你被蒙上双眼,粗鲁地被几双手推来搡去地带走,你内心里没有惶恐,你相信你的同伴,相信你所追随的大汉。你坐在破败的草屋中央,望着那仅有的一道门缝,你不是在想着如何归附匈奴而是在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十九年如一日,你忍受着风吹雨打、飞沙吹雪的折磨,招降的人已经将你纳入了“黑名单”,你依旧面不改色,秉承着自己的信念。或许在你的身后是白发苍苍的父母,是新婚的妻子,或是新生的子女或许你也曾动摇过、犹豫过。你倍受着这人间的“极刑”,担扰、焦虑、压抑、后悔几度占据你的心头。可你那不可磨灭的意志终是以“星星之火”之势成“燎原”之态。
外面春去秋来,花飞花谢、黄沙漫天。病痛你一人扛着,寂寞你一人担着,落没你一人受着。同行的百余人死的死,降的降,消息互不相通。或许你曾怀疑过自己的坚持是否值得,或许你曾怀疑“忠”的道路上你是否形单影只,或许你也曾怀疑你们已经成为了过往。但是,你没有,你从未妥协让步半分。守卫也多视你为“义士”,敬你是真正的“血性男儿”。
终于,你等的这一天终是到了。你以你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周围的人,他们为你的坚忍而叹服。你冒着被处死的性命之忧,将当年的情形转达给汉使者,巧妙地打开了归汉的“高速公路”。
当年青丝意气少年郎,如今已是满脸苍桑。回到汉后,你曾为汉几度出使乌孙,促成了两族的合作,挽救了不尽生灵。你也曾率汉军联合乌孙击退匈奴,使丝路进一步畅通。但你终是消失在了茫茫的历史中。《汉书》全书共八十万余字,对你鞠躬尽瘁一生的赞美唯有“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这草草的十个字。可恨,可恨,可叹!
如果你坐在我身边和我一起上着语文课,你是会抚着眉勾起两弯月牙,或是眉头紧锁挑起嘴角沉思,亦或是侃侃而谈,还是……
常惠啊常惠,你如同一支利箭划破长空,留在了我的心里。你的信念,你的毅力将随着这上下五千年中仅有的百余字成为不朽之作。
常惠,我想对你说,如果能开启一段时空隧道,我愿用我的毕生所学来补绘你缺失的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