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是一篇微型小说,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并不了解这个人,也几乎没有看过他的哪一本书,上课时我认真地听老师讲。老师说这篇微型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虚构的故事分为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四个部分。
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跟同学们的想法一样,都觉得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都是由这只猴子引起的。但在上课时,老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同门们各抒己见,开展的深入地研究,有的说是天气,因为这样的好天气才导致了危险事件的发生;有的说是猴子,是猴子拿走了孩子的帽子又爬上桅杆横木;有的说是水手,把猴子带上船,又任由猴子取乐;有的说孩子,孩子着急去追猴子;有的说帽子,没有帽子就没有后面的事情;还有的说船长,说他没有看好自己的孩子。
我觉得应该是天气,因为如果那天不是风平浪静的话,水手们和孩子就不会到甲板上来,也不会放出这只猴子来取乐。老师追问了一句:“真的是这样吗?”之后用了一个类比,我又觉得自己的理由站不住脚。同学们沉默了一会,又开始了一波讨论,经过老师的点拨,明白了为危险缔造是合力造成的,其中主要责任可能在水手们身上。层层剥茧,抓住水手们的表现,明白了其中的遣词造句处处有暗示,不禁感叹大文豪的写作技巧真是高妙。二十个水手接到了谁的命令一起跳下了水?这样的一个问题,又一次激起了我们的思考。通过一番讨论和交流,我知道了是他们的心,那一颗颗用于担当的心。意识到错误,立即去用行动弥补。
看来要读懂一篇文章,即使是一篇微型小说,不仅需要了解作家背景,还是在一些违反常理的地方进行质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