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热爱历史的我重读了一遍战国的历史,并仔细的看了一遍一个战国的著名战役-长平之战,从这段历史中,我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赵括,一个应受人敬仰的赵括。
长平之战大概是这样的,公元前261年,秦国大将王龁进攻韩国,而韩军在上党的守军就投降了赵国,可后来王龁又把上党围困住了,上党太守冯亭没办法,带着百姓出城逃跑,遇到赵国的廉颇带人来支援,后来廉颇等人就退回了阵地,准备打消耗战。而秦国的范睢则用了一出反间计,使赵括替换了廉颇。后来,白起诱敌深入,40万赵军困守了四十六天后投降,全被坑杀了。
刚开始,我和所有人一样,十分讨厌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认为就是因为他才使赵国从原先的强大一下子变得衰弱,正是因为他的刚愎自用,才导致赵国被坑杀了40万大军,元气大伤。我觉得都怪这个不会打仗的赵括。
但在这次的重读中,我又理智的思考了一下,既然赵王已经中了“反间计”,认为必须要进攻,且秦人就怕赵括,那么,赵括就算主张进攻,那也是与赵王的意愿相符合的,不能全怪他。廉颇不就是因为主张防守才被“下课”的吗?所以赵括也不能主张防守。
此外,我还看到了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很重要的细节,赵军乘胜追击,被白起围困了四十六天,这个四十六天很重要,为什么?因为赵军当时是乘胜追击,所以不可能带太多的粮食,最多也就带五天左右的粮食,而赵军困守了四十六天,里面的情形就不用说了,肯定饿死了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而赵括带着他们一直没有投降,最后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括死后,剩下的赵军就投降了。
那么,白起埋的40万赵军应该只有一部分是活人,其他的都饿死了。白起可能是埋了很多死尸。
必须承认,赵括的确不应该主张进攻,但赵括不应该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丑角,因为在被围困的四十六天里,他宁愿带兵突围也不投降,这难道不是体现出了赵括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吗?要是赵括打赢了长平之战,他有可能是另一个岳飞呢!
长平之战,我看见了另一个赵括,一个虽然会纸上谈兵但有崇高爱国情怀的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