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早已是一千多年前的旧事了,可其中的每一次战事,都让人难以忘怀。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更是让人觉得荡气回肠。
不乏有关云长的千里走单骑,张翼德的长坂桥喝退曹军,赵子龙的单骑救阿斗……每次都很惊险,可正是他们善于用奇,才每次都化险为夷。
与此相比,最有影响力的就数诸葛亮了。总结诸葛亮的一生,从初出茅庐,到舌战群儒,从赤壁之战,到白帝托孤,从平定西南,到星陨五丈原,似乎处处是战策,处处是辉煌。
其实不然,诸葛亮一生谨慎,故在战术上常常取得胜利,然而却从未如同曹操一样取得巨大的战绩。正如任公曰:“惟冒险也能造世界。”亦如古人云:“齐之强盛,吾不言管夷吾,而言鲍叔牙;齐之衰败,吾不言齐桓公,吾言管夷吾。”蜀之所以灭亡,其根本原因,是孔明决策上的失误:
一、用人不当。姜维充其量不过是名将领,无法担当起蜀国的大任。
二、朝中无人。正是由于孔明的谨慎,才导致人才的匮乏。俗语说:“不以一过言其大德。”而孔明却犯了其中的大忌:不容许人有污点。
三、战略失误。孔明几次出祁山,总是按照旧路线,又不采纳魏延:“奇正相依”的策略,而且忽视了吴国的战略同盟地位,终究是没有大的成就。
针对上述情况,特提如下建议:
一、重用魏延、姜维,加强兵力,而不是一味的去攻打魏国。
二、选拔人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而不是事事都要靠自己处理,这不但给了他人锻炼的机会,也减少了自己的劳累。
三、采纳魏延的建议,出兵子午谷,直捣魏都,加强同吴国的联盟,加强对内政治的修理,大胆的重用贤臣。
如果诸葛亮能够做到这些,杜甫也许不必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了。可是自古人无完人,像孔明一样的英雄,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