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平常的一天。
早晨起床我便接收到来自同学的“一起去教室”的邀约,于是早已洗漱完毕的我便呆坐床头干等。
早饭时,由于接受了同学“吃完等我”的要求,再次陷入等待的旋涡。
课间,要好的朋友向我发出“一起去厕所”的邀请,不能拒绝,放下了手中的作业。
……
晚间,再次有人第N次发来厕所邀约,权衡再三,我选择了拒绝。
“我不要”说出口的刹那,有种积压了多年的情绪被猛然释放的快感。
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去厕所……无数个一起的请求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都说人是群居动物,既然有“群”那就要“合群”。为了“合群”我们做过太多自己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似乎这样才能获得所谓的认同感。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有这么一句:“人一到群体里,智商就严重下降,人们甘愿用智商去换取‘安全感’。”这就是社交安全区,隐入人群中,失掉个性与自我,做个随波逐流的人。
为什么不去尝试说“我不要”呢?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你“不合群”的关键。
“我不要”的意思是“我认为我没有必要做/我没有意愿做这件事”,它的延伸含义并非是我们平时所一般认知的“我不想和你们玩/我不喜欢你们”诸如此类的意思。
包括我在内,总是一味地盲从而丢失自我的人不在少数,或许我们都该试试那句平时说不出口的“我不要”。
从此,要对着那些无聊的无意义的请求大声说——我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