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都的年》
我的家乡在金都招远。盛产黄金。虽然金灿灿的黄金十分诱人,相比我更喜欢家乡那红彤彤的年。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们这儿年差不多就是从这儿开始的。这一天人们炸面鱼儿,家家户户忙里忙外,十分热闹,随着大锅里沸腾的油“吱啦”一声长啸,年的序幕被拉开了。长方形的面团在油锅里滚动着、缠绕着,一点点膨胀起来,继而渐渐变成了金黄色,闻着诱人的香气顾不得热咬一口,立即露出了白白而又多孔的面,嘴里立马儿被面鱼的香气所充斥,被烫着的疼痛感早已无影无踪,嘴巴塞得鼓鼓的,边吃边擦着嘴角,香气在唇齿间流动。大就这样,年的味道也在这丝丝缕缕的香甜中溢出。
听姥姥说,我们这儿过去是个穷地方,还没发掘黄金,村里也没金矿,老百姓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寅吃卯粮也常有。年关将至,故家家户户为讨个好彩头都要炸上满满几笸箩,因面鱼面要在前一天发好,意预来年面面发财,圆圆满满,吉祥如意,年年有余(鱼)。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这天人们还要祭灶,相传今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事情让玉皇大帝赏罚的日子,所以要在祭灶时要焚香并且要摆上丰盛的食物、蜜枣、糖、水果,好让灶爷的嘴像抹了蜜一样甜,上天能多美言几句,让老百姓过上甜蜜的生活。除了祭灶,这天还是开始筹备年货的日子,炖鸡,煮猪头,打冻儿,做大枣饽饽等各种各样的美食,看到这些美食,你一定会垂涎三尺。从这天开始年味儿就越来越浓,这一切都预示年来了。
小年以后还要做大枣饽饽,“大饽饽,汉族面食,多用于祭祀,胶东地区春节仍用于祭祖摆供,多产于的胶东半岛,流行地域为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又称大枣饽饽。”相传大枣饽饽是农民们为了纪念轩辕而做的。每逢佳节,家家户户都会蒸一些大枣饽饽,蒸好的白胖松软的饽饽上装饰着龙凤呈祥、石榴花开、莲花宝座等花型,再镶嵌上几个红枣,把所有吉祥福愿都凝聚其中。大枣饽饽除了上供,也可以在正月里做主食吃,人们还会将花饽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辞灶年来到”,转眼到了大年三十,这天是一年之中新旧交替的一天也是最忙碌的。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等。咱先从饺子说起。饺子馅一般是菜和肉。人们为了讨个吉庆儿,把蜜枣、板栗、糖果等连同福运一同包进去。饺子要在这天的零点之前包好,并且上面放上桃树枝子压好,听老辈儿说有避邪之说,等来年初一早上才能吃。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新年发大财,元宝滚滚来”。饺子里要包上钱,吃到钱的人也会跟中了头彩一样,走鸿运,挣大钱,发大财。
暂且搁下饺子不说,守岁也是大年三十的一大习俗。“一夜连双岁,五更二分年”摆上几盘瓜子儿,水果,糖果儿,全家围在一起看着春晚,感觉十分惬意。这天晚上除了小孩子要睡觉,家家都要守岁,灯火通宵,大人们在桌前喝酒,聊天,有时还打打牌,“啪啪”清脆的掷牌声和爽朗的笑声从屋里溢出来,为年增添了几分热闹和喜庆。除了守岁,还要放鞭炮,鞭炮在地上好似一条红色的龙,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那条龙舞动着,翻滚着,红纸片扬了一天,鞭炮的光十分刺眼,显得格外热闹和喜庆,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正月初一吃饺子是重头戏。一掀开锅盖,过年独有幸福气息的迎面扑来,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和爱的味道瞬间在屋里蔓延升腾,全家围坐在桌旁,看着盘子里热气腾腾白花花元宝似的饺子,一家老少个个跃跃欲试、撺拳拢袖、急不可待、左瞅右看,恨不得长个透视眼,要把饺子看穿,摆出吃不到钱不罢休的架势,我一口咬下去,牙杠的生疼,我一阵狂喜,嘴里咬着一半钱,一半露在外面,捂着腮帮子故作疼痛,嘴里含糊不清的说着:“我到吃钱了!我吃到钱了!”,到处给大家展示我的战利品。这时还没吃到钱的怎能善罢甘休,个个撑的边吃边抚摸鼓鼓的肚子。吃完饺子后,就到了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了——拜年,拜年可以分到压岁钱,压岁钱用红纸包包着,我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钱,脑袋中盘算着来年用这些钱干点啥,心里美的屁颠儿屁颠的。
元宵上市,眨眼到了正月十五,这又是春节的一个高潮,这天城里会有许多大型活动,比如扭秧歌儿,逛庙会,看花灯等。白天扭秧歌儿是金都的一大亮点,红,黄,各式各样的扮相儿跟颜色混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到了晚上,处处张灯结彩,玻璃灯,纸灯,纱灯各型各色,目不暇接。灯谜、谜题、灯光交相辉映,映出一个别样的年。
金都的年——古老质朴的年味、一风一俗已深深地印在我心里。(公众号:平静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