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有个被老师们认为最“机灵”的同学,而我却认为他是油嘴滑舌。
有次化学课上,老师做实验燃烧镁条,一片白光耀眼,大家正沉浸在实验的神奇中,他却起哄:“喔!好看!再来一次!”随之班上一片哗然。老师顿时怒气冲冲:“你起什么哄啊!”他默默低下了头。老师余怒未消,板着脸继续上课,大家的积极性也随着老师的情绪低落下去,都很不高兴。
平常下课时,他也总是大声喧哗,仿佛想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他这种“放荡不羁”正是引起我反感之心的关键所在。
我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是在一节语文课上。
那天的语文课,老师站在讲台上,报出周末“优秀作文”的学生名单。每当一位同学上台领作文本时,他就会带头大声地鼓掌,尽管没有多少人配合他。我不屑地回头望了他一眼,表示不在乎他的殷勤举动。
当“优秀作文”名单公布完后,老师又开始公布进步较大的同学名单。出乎意料的是,老师报的第一个名单就是我。我措不及防地站了起来,大脑一片空白,愣了一下,机械地走上讲台。忽然,一阵清脆的掌声响起,我看向了掌声的发源地——哦,是他!一股暖流流进我的心里。还没来得及反应,一片掌声又迎面而来。我拿起作文本赶紧下了台,生怕泪水会在无意中滴落。或许是因为感激,或许是因为愧疚,回到座位上时我的眼眶已经湿润了。当我稳定了自己的情绪后,回头望向他的座位,他仍在用激励的目光看着讲台上的同学。
满满的愧疚之感涌进我的心,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在接下来几位同学上台时,我总是尽力配合他一起鼓掌,并向进步的同学表达最真诚的祝贺。温暖渐渐在班里氤氲开来,大家的眼睛都灼灼闪亮,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那次不期而遇的温暖,我消除了对他的偏见。每个人生来性格就不同,行为也迥异,我们不能带着偏见低看他人——学会多一份理解,身边就会多一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