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经过那条回家的小巷,巷中转弯处的那家矮矮的土屋总会牵动我的心。
这条小巷是我在不久前搜索到的,只有一米来宽,除地面平整外,一律的斑驳墙面。第一次走在里面,心里瘆得慌,但是我还是决定穿越这条小巷,因为它不仅能躲开喧嚣拥挤的人群,还能让我缩短五分钟的回家路程。
来到小巷口,抬头发现一抹斜阳穿越高楼缝隙,懒懒地照射在屋顶上,穿梭其中,心脏有一种被挤压的感觉,这里太安静了。不料,转角处有个人,呵,一个干瘪的老人“镶嵌”在门框里。他神情呆滞,身体一动不动,就像杨绛笔下的老王。他什么时候冒出来的?我被吓了一跳,心猛地收缩,三步并作两步,逃离了此地。
第二天放学,我还是踏上了回家的小巷。有了昨日的经历,等走到那老头家门口,我就一跃而过。谁敢看见那干瘦如柴的老家伙?
“咦,没人。”我暗自得意,眼角瞥见那门是开的。
“怎么了?”好奇心驱使我慢下脚步。漆黑的屋子,有一处亮光投射在小天井里,有个人躺在摇椅上,摇椅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向世人诉说着无法言说的悲伤。夕阳下,老人的脸显得格外沧桑。他支起身子,使劲咳嗽了两声。咳嗽声很重,两声之间是断开的,缓了很长时间,才又咳上第二声。“好可怜的老人!”我的内心一阵柔软,原谅了他昨日的“冒失”。
一连好几天都下雨,我改坐公交车,自然错过了与那位老人的相见。
今天放学时间,天居然晴了,我再次踏上了回家的小巷。来到巷子口,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闻香寻路,刚好又来到了这位老人的家门口。还是没人,我悄悄探头到屋内,“进来吧,小弟!”一个声音响起,唤我。我迈过石门槛,来到屋内,发现一个黑乎乎的的土灶正冒着热气。那老人从灶膛里站起来,对我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你好口福。”老人随即掀开笨重的锅盖,掏出一样东西递给我。“喔,好热!”我终于看清了是洋芋,还沾着一些盐粒。“快剥开尝尝,这是我孙子最喜欢吃的。”老人一脸笑容,正等待着我的答复。我听从他的指挥,剥开一层皮,放进嘴里,“好香啊!”“那是,这是我烤的……呵呵!”老人愉快的笑声在屋子里回荡。
老人絮絮叨叨地向我讲述了他的情况。他是一个空巢老人,儿女都搬到新区去了,只有他坚守在故地。
夕阳渐渐没入高楼,小巷一片昏暗,老人还是没等到他的儿孙。我告别了这位老人,不知该怎样安慰他,但我告诫自己,明天一定再走这条道,即使下雨,也从这儿过。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为了生计,有多少家庭颠沛流离,又有多少老人憧憬着能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在物质上也许得到了满足,但是一个简单的心愿却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