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宽容是种美德。现今社会,无处不在提倡宽容。路边的广告牌上如此;政治书上如此;老师们的诤诤教诲亦是如此……
三国时期,诸葛亮死后,蜀国由蒋琬主持朝政。有个叫杨敏的官吏,背后指责蒋琬:“办事糊涂,比不上诸葛亮。”有人把此话传给蒋琬,要求治杨敏的罪。可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任,杨敏没有错。”后来杨敏因事被捕入狱,有人猜想他这次活不成了。但蒋琬不计前嫌,秉公处理,免除了杨敏的重罪。蒋琬为人正直,气量宽宏,人们赞他“宰相肚里能称撑船”。
蒋琬的以德报怨,为他赢得了许多贤臣良将。
一位母亲,中年丧夫,她含辛茹苦的将唯一的儿子供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暑假时,儿子回家度假,不料在回北京上学的前一天,出车祸死了。
人们为他报不平,说他儿子走的路线不错,责任全在那个开摩托车的人身上。旁边的人告诉她,开车的是个年轻人,也受了伤,进了医院,而且双眼也瞎了。她的脑中电光火石般地闪了一下,自己已经失去了儿子不能再让另一个母亲也因为儿子而饱受痛苦的煎熬。于是,她决定将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撞死儿子的年轻人。好多人出面阻止,但她坚持在捐献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宽容确实可贵,宽容令人感动。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宽容所带来的,似乎都是好的结果,但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有一个小青年,父亲是某村村长,由于家庭的溺爱,使他自小娇纵任性。过惯了安逸生活,他渐渐觉得索然无味,于是,他开始偷盗。从小卖部到大商场,从收“保护费”到入室抢劫………屡屡被抓,屡教不改,屡次再犯。父亲只是微微皱着眉头,“给他一次机会,他会改的”。他眼里的宽容,已被曲解成了纵容,而小青年则无知地将其解读成理所当然。终于,小青年入狱了。在一次的入户抢劫中,他失手杀死了女主人。父亲后悔莫及……
诸如此类,枚不胜举。
宽容是把双刃剑,利弊各持一方。它可以是绊脚石,也可以是垫脚石,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人们如何去运用和看待。宽容与否只在于一念之间,但结果轻则影响一时,重则左右一生。上天堂还是入地狱,前进还是堕落,也全系在那一念之间。所以说,有时候面对“该不该宽容”还真得“三思而后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