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我们对于完美、准确、便利生活的追求促使着科技的发展,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人工智能。看似极其便利,毫无瑕疵的科技发展成果正冲击着我们的价值观,逐渐导致着人性的缺失。
由于构成多元社会的我们个人存在个体差异,必然使我们的价值观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反映了对事物不同的认知,这主导着我们的选择造成了行为差异,最终形成了多元的社会。价值观的多元促进了时代的发展。古往今来,多元的价值观曾使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留传至今,雄起百家争鸣之风。成为了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回顾历史长河,我们不禁对多元价值观下的社会心中生起尊崇,又充满了满满的民族自豪感。可见,正是因为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不同,使多元的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发展道路上主导着时代,也构成了我们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时代发展。反观当下,我们正需要多元价值观下组成的多元社会,而不是标准化的,具有统一规模的人工智能取代人们多元的价值思想。
时代在发展,我们更应回归人性,回归人性的本质。孟子倡导人应有羞恶人心,恻隐之心。所谓羞恶之心就是对自己有深刻的认知,在不同行为下应对自己自我反省,学会抉择取舍我们的行为。羞恶之心使我们在错误中认清自我,不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同样恻隐之心更是人性的体现,是对于他人不同处境和遭遇的同情与关怀。同情心是人与人构建社会的必要纽带,互帮互助可增强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余华作家撰写的《活着》一书通过讲述福贵主人公在当时代背景下的家庭遭遇,反映了人在命运下的无助与软弱。每每掩卷,当福贵遭遇命运的不公平对待时,我会与他一同落泪,潸然泪下;当他面对命运的垂怜之时,我又会为他欣喜若狂。跟随余华笔下的福贵的人生经历,产生对其的认同与侧隐。也让我感悟到了“写了上千年上万年的文学,其实都是在写一篇文章——生离死别”。活着是苦痛也是希望。通过阅读,我增强了对文学的认同感,对不同时代不同遭遇的同情和理解。也许作为旁观者,我们不能为之做些什么,也许我们只能潸然泪下产生同情恻隐之心,但这些正是人性的最好体现。这样的人性,这样的同情可不断由小及大,从家庭映射到社会,成为人性的核心,从而增强整个民族凝聚力。
也许你会认为人性有残缺,也许你会觉得人的精神思想会有不完美,也许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完美而又准确无误的人工智能。可别忘记,天地本不全,月有阴晴圆缺,世间万事万物都并不完美。我们要接受这样的残缺,认同这样的不完美,因为这是人性的本质,是作为人最宝贵的精神灵魂。无论何时,回归人性的本质,发现最真实的,最能打动你的,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回归当下社会,别让人性的残缺,泯灭了至善至美的一切;别让“完美”的人工智能,蒙蔽内心深处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