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印象中,花,就是美丽的代名词。可我心中的那朵花,却尽是苦涩……
故乡的小巷里,一个老人在这住了很久很久,久到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年岁。他每天靠收废品为生,却也不见他卖。
这个老人唯一的爱好就是去小巷后面的一座荒山。那里的树几乎都被烧光了,只剩下黑乎乎的树干。在山的深处有座坟头,没有墓碑,但这里却是老人每天都要来的地方。
久而久之,老人越来越孤僻,村里的人们纷纷猜测,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竟成了老人的家里有“文革”时期留下来的宝贝。
有几个小毛孩想一探究竟,有一天趁老人不在的时候溜进老人的家里,不一会儿,他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跑了出来,为首的那个孩子抱着一个青灰色的铁盒,漆已经掉了一大块,露出斑驳的铁锈,正如老人历经沧桑的脸,盒子的中间还有一把银色的锁。
老人不知从哪冒出来的,手里拖着废品带就如豺狼般向那些孩子们扑过去,几近百龄的老人竟如孩子般哭闹起来。
孩子们被吓到,扔下盒子就跑了,老人猛扑上去,拍拍盒子上的灰,拖着废品袋慢慢的挪回家去。落日的余辉照射在老人身上,沧桑的影子越拉越长……
后来,我们听说他病了,也很少见他再出来收废品。那天,他却起了个大早,拉了一车的东西,向那坟墓走去。我们一看,那一堆竟是破报纸,烂书,他走到那坟头,把这些都烧了,我从未见他如此庄重,熊熊的烈火把整座荒山都照明了,老人几十年驮着的背竟然直立起来了。
第二天早晨,他死在了家里,屋里什么都没有,却亮堂了许多。床头上摆着那他用生命守护的盒子,打开它,发现里面放着本旧书,上面写着两个大字:救赎。
后来才知道,老人在参加“文革”时期因执行任务,去到一个知识分子家中,把两位父母打成了右派,女儿因不能忍受而自杀了。老人在他们家被烧光时把这本旧书抢救出来,之后这本旧书,就是支撑老人活下去的信念。我才知道,旧书,是救赎。
这就是我心中的花,它就像茶,刚入口是无尽的苦涩,可细细品尝,却又是无限的甜和感动。这是对知识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