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无论是地理上的季节,还是史书中逝去的年月,或是诗词歌赋中的多变意象,似乎早已凝结在了我们——中国人的灵魂中。自古以来,秋难免会显得有些落寞,因此,大多以悲凉与成熟为主线。
悲秋,是诗歌中永不缺少,永不衰落的主题。毕竟,豪迈之人古来无几,大多数人陷入了秋悲寂寥的泥潭。在文学作品中,哀伤便与万物皆逝去的秋联系在了一起。若是诗如此,那本为取材的万物便更是如此。史学常以“春秋”代表年月,似乎春牵着秋,微妙地统一又微妙地对立起来。春是万物生长之季,秋则为世间凋零之节。或许不经意间,枯黄的草已爬上了大地的脊背;常青的绿显得孤僻独立;路边不再是花所点缀的油彩画,而是抽象派的挥洒。不知不觉地已是梅雨季,冷热开始一场缠绵,然终于消沉,消沉至寒气所主宰了。极目望去,当短暂夏日的精彩缤纷一并逝去,秋日的凋零,拖着冷艳的裙摆,凌厉称王。
然秋也终于是值得宽慰的,在这个季节中我们常有收获。《说文解字》中记道:“秋,禾谷熟也。”秋字本就来自生产生活中的丰收。大自然以其神奇的魔力让万物于沉寂的绝境中以另一种形式绽放。为人者,“师法自然”,或许秋日是一个整理自己,总结自己,积淀自己的最佳时机。终不错过秋日,在其中寻找别样的意义。
秋,无论悲凉也好,收获也罢,人作为万物灵长,也必然在其中有所感触,有所修为。景物本无情,乃本人之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