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班级里的排名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压迫感,在前五里坐的稳稳的。偶尔的变动也不会使我过于紧张。
上了初中,分过了班后,情况就大有不同了。没考试之前,我结识了一位和我行事风格极为相似的姓乔的男孩。我们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成绩平平,对高手是绝对无害的人。可随便丢来一道数学题,我们就可以给出多种不同思路的解法。这样的相似和志同道合便使我们成为了好友。
期初考试后巨大的压迫感如约而至。我排在第七,他排在第八,可我们之间仅仅相差0。5分,“冷战”也就悄悄地拉开了。于是一下课,我俩就不约而同的拿出几本练习册,笔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而我们桌子上的草纸,也一点点的垒高。谁也不想慢对方一步,有时我们一吃完中午饭就抄起几张卷子,拼了命死的冲向老师的办公室,去提一些问题。可我总是慢他一步于是排在他的后面,当老师回答我的问题时,题刚讲了一半,上课铃就隐隐约约地传来了。这时我便直勾勾的盯着他,他就往往微微一笑来缓解这样的尴尬。
月考结束后,我失利了。六分的巨大差距使我对他产生了新的“敌意”,可他依旧真诚相待。看着他那诚挚的目光,我的心也不由得微微一颤。我也发现他在几何问题上的巨大优势,和代数方面的巨大漏洞。于是一下课,我们不再坐在椅子上刷题,而是凑到一起,交换思路和经验。有时,幽默的他也会使班级中再增加一份明朗的笑声。
期中考试到来了,前几科的考试,一马平川,而数学考试的到来,使我又精神了几分。我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了第24题,这是一道复杂的几何题,一个同心圆与两个直角三角形巧妙的拼在一起,连成一条线,正好于一个顶点形成直角。谁都可以看出,眼前的几何题,代表的是巨大的计算量,巧妙的思维,精准的空间感,也是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十分钟,20分钟……时间超出了我最开始的预料,但我却找不出它们之间的联系,30分钟,35分钟……我把检查的时间也留给了这道题,我突然想起了他对我说过的话“细节!”三角形的顶点完美的放在圆心上,突破口也出现了。
我们——第二和第三排在了班级的前端。
我们的确是对手,可在这初一的时光里,这位姓乔的男孩也给予了我对“对手”这个词新的理解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