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就酷爱历史,那些人物与故事于我而言就是渗入土壤的雨水,就那样镌刻在心里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那时的我听见不明白的词句就咯咯地笑。“你笑什么?”“怎么会有人想爬上楼呢?”这下就轮到大人们笑了。
“辛弃疾年少时,武功高强,是远近闻名的少年英雄,他满腔爱国热情,率一众人马抗金报国,那时他们的部队中出了一名叛徒,辛弃疾一怒之下,仅率十余众突袭敌营,所向披靡,入无人之境,直取敌人首级,擒获叛徒。”
对崇尚英雄的孩子而言,辛弃疾已成为我的偶像,女孩也有杀敌报国的将军梦,亲睐驰骋疆场的少年英雄,这或许塑就了我孩童时好斗而勇敢的性格,让我亲武而疏文。
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一如其他同学一般有爱写大道理的通病,记得老师读过我们的作文,哭笑不得地评价“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我的脑中便闪过《丑奴儿》这整首词来,困扰萦绕于心,那样兹意畅快的少年英雄,怎会写出这样暗含无奈愁思的辞句?
辛弃疾的一生确是“识尽愁滋味”的他力主抗金,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自是得不到重视,他总是赋闲在家,偶然的启用也总落得个空欢喜。“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过去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八十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外声,沙场秋点兵”的豪情意气,只成入梦时的念想。这位上马能单骑闯敌营,下马能作词天下传的文武双才,青丝熬成白发,只能描绘“小儿卧剥莲蓬”的乡村闲景聊以自慰,“可怜白发生!”
我一位朋友十分喜爱霍去病,“去病”与“弃疾”像横跨百年的一声回响,只是其命运都可悲可叹,霍去病早逝,而辛弃疾终其一生,未能见金贼退走,复大宋荣光。宋代许多将领都难逃郁郁而终或凄惨悲凉的下场,重文轻武与编安自保像枷锁束缚在爱国之士身上。辛弃疾又怎会不知希望即是无望?但每一次机会来临,他依然会以最大的期望去紧握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耳顺之年,却仍不忘沙场,初心不改。
联系历史来看,辛弃疾似乎总是有些天真的,以为南宋朝廷会委派他抗金,以为闲居的日子有尽头,以为心怀他意的官员是真心想让他帮助抗金……即便他在词作中哀叹过,抱怨过,批斥过,也依然会在朝廷需要时心甘情愿地披荆上阵,他对自己的信仰有执拗地坚定,不舍的坚持。
有时,我也做着些“不可能”的事,有怀疑、放弃的念头,但我想到辛弃疾那样的对理想的坚定,便觉得再不可能的事也值得怀有希望,“知不可为而为之,知不可想而想之。”当最微小的机会到来时抓住,以满腔热情去完成。
许多诗人在经历人生后往往会转变心境,生出旷达之感,但辛弃疾是个“不肯旷达”之人,他永远怀着初心和理想与时代倔强抗争,无论年岁增长,他依然是当年的少年英雄。
遇见辛弃疾,就像遇上一团不灭的火,给予人温暖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