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书是适宜放在枕边,放在书桌,放在电视柜上……放在生活的每一个可承载的平面。寂寞时,可以悄悄地感受书里人的悲喜;闲暇时,能够静静地看书里的人苦乐;有兴致时,亦可随落花流水浅吟低唱……《唐诗三百首》便是这样一本书,宛若一条河流淌了千年,穿过时间的阻隔,跨过空间的变迁来到面前。随意掬起一捧河水,都依然是那么纯净,那么甘甜。
参加江北新区国学读书会两年了。当我们再次来学习《唐诗三百首》时,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说实话我不是个勤奋的人,也不是个聪明的人。学生时代并没有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现在有了机会稍作弥补。
可能一首诗初读时不解其意,再读时已是身在其中。有了生活的磨砺,让记忆力下降的同时,理解力和感受力增强了。人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总是精力充沛,智商爆表。
我感觉每一次的学习,都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诗本身从难到易的过程。二是自己的内存由少变多的过程。
就拿《蜀道难》的学习来说吧。在粗略地看了第一遍后,能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有两句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把不认识和易读错的字用汉语拼音标注一下,把不理解的词查一下意思,通篇熟读后,竟然不觉得生涩和难懂了。再整句的翻译成现代文,对照着再读原文,这时一堆方块字已在眼前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云雾缭绕峻峭挺拔的山峰,急流翻卷惊涛拍岸,山崩地裂天路开启,鸟飞不过,猿不可攀……甚至看见李白赤脚散发,白衣飘飘举杯对长天,抚胸而嗟叹……诗的面纱随之一层层揭开,最后清晰地展现出来。
我觉得阅读的目地不仅仅是学会如何阅读,而是从一篇作品里看见它那个时代的自然、社会、人性、情感等等来比照今日的变化、进步、发展,从中感受到共鸣点,从而更好地品味人生,融入自我对生活的思考,才能不断地继承和弘扬。
因为我喜欢朗诵的缘故,我特意查找了乔榛,徐涛等的朗诵视频,仔细揣摩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表现这首诗的。在反复地诵读中又促进了对这首诗的理解。为了锻炼我日益衰退的记忆力,经常会在做家务,走路时念念有词。有次散步时突然头脑发热,大声喊叫起来:“噫吁嚱,危乎高哉!”引四周路人频频丢来诧异的眼神,自己也暗暗觉得好笑:竟然走火入魔了。
所以用心地学一首诗,收获不仅仅在诗内,更多的收获是在诗外。学习的过程有意外也有惊喜,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希望永远保持这份热爱,读经典,读好书,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