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触唐诗,是幼儿园里,年轻漂亮的老师吟诵古诗时格外优雅。小时候不懂古诗的涵义,只是跟着顺口溜一样的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小学初中,正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古诗又特别押韵,更是好背,自然而然成为我最喜欢的课文。小时家里给我买了本《唐诗三百首》,还是绿色的封皮,上面做了3D的效果,偏转时看得出来一些立体效果,里面的图画还是黑白的。搬家后就再没见到那本书,小时很喜欢,读了又读,都有些翻烂了。初中时能看懂一些诗了,也有了些心里偏爱的。张志的《渔歌子》里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想到那个船头的渔翁总觉得他一定是个有绝世武功的隐世高人,斜风细雨中掌船归去山中的草屋,一酌小酒,安逸逍遥。杜甫的《春望》里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那样荒凉萧瑟的长安城,那样寂寞无助悲时伤己的情感,实在震撼到了我,心中激动得久久不能平复。与杜甫并称李杜的李白有一首《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读来觉得实在是帅,然后沉迷武侠小说无法自拔,想必在当时也激起少年们的快意情仇,想干出一番大事来。
到了高中,诗词越来越长,其他科目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诗词渐渐成了一种功课,一种题型,一个得分点,它不再纯粹,只因为优美壮阔被读被书写,我好像失去了诗词中的快乐,而将它生硬地转化为一句句、一段段的文字,死记硬背到脑子里。时代的功利风气笼罩下,人们用急功近利的心态去看待高考这件大事,然而诗词文化是具有深度的,诗词是灵魂的装饰品,是丰富内心的营养物质。越是长大,越不该丢掉对诗词的本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些瑰丽的文字还在那里,只要我们懂得诗词文化的可贵,调整心态去欣赏,诗词的快乐将会重新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