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改变,从自己开始
范家名
改变,从自己开始,这当是真理。
“孟母三迁”中,孟母勇于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孟子得以在学宫旁,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成长,成为一代儒学大师。环境亘古永存,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环境,得以成长。
坚持有时未必是好事,不改变带来的惨痛教训也捶打着两个世纪前的中国:清王朝自比天朝,闭关锁国,拒绝接受工业革命的创新,终于被巨舰大炮轰开国门,被迫屈膝投降,开始了长达半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永远的耻辱。
改变不仅适用于过去,更在现代社会有了显著的体现。
诺基亚曾是手机行业的龙头企业,然而,在大屏、长屏的触摸式手机时代,坚持不改变自己的短屏按键式风格,而其他适应时代潮流改变的企业,如苹果,在新时代中脱颖而出,击败了老牌企业诺基亚,从此一撅不振。
改变也曾给国家带来兴盛。
彼得大帝初期,俄国仍是落后的农奴制国家,虽地广但贫若,彼德敢于在贵族集体反对的压力下,勇于向西欧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从而使俄国国力大大增强,并摆脱了将俄国钉在辱柱上,长达了3世纪之久的对蒙古族的进贡,在史册上留下深深的一笔。
无数前人的设计和教训都阐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需要改变,必须改变!勾践的改变,让他战胜吴国,改变是必须的,改变,当从自己开始!
篇二:改变,从自己开始
朱俊垚
沙漠中的仙人掌,为了生存,把自己的叶子变成了刺。长颈鹿为了生存,把自己的脖子变得非常长,以便能吃到在树冠的叶子。沙狐和雪狐为了生存,把自己的皮毛变成了黄色和白色,只是为了不被天敌发现。
仙人掌、长颈鹿、沙狐、雪狐,它们都是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改变自己好,还是改变环境好呢?
中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孙权手下有一个将领叫吕蒙,孙权对吕蒙说道:“你不应该只会武,应该更能文。”吕蒙把孙权的话放在了心上,回家苦读兵书,过了三年,孙权来看他时一直到结束,出门时孙权都是捂胸口走了出来,不停地夸赞吕蒙,士别三日,是什么让吕蒙变得如此优秀?
记得我家门口以前有个卖面条的店,是一对夫妻开的。他们卖的面品种不是特别多,只有三种面,一种是白水鸡蛋面,第二种是麻油生抽面,第三种是炒面。虽然品种比较少,但是口味非常棒,只是来吃的人比较少,因为店的位置比较偏,都像是我们这些住在周围的人来吃。后来因为生意太少了,夫妻俩决定搬迁,搬到新街口去,搬完了以后我再去他们家时,卖的还是那三种面,只是客人比在我们小区那儿的还少,是什么让他们家的生意更加不好?
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与其改变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
篇三:改变,从自己开始
郑谭蕊
往往许多人都想改变社会,但往往都是环境改变了人!就比如说仙人掌受环境影响,为了适应沙漠的那种环境而将自己的叶子变得又长又尖,为了储存更多的水分,从而在这环境中存活。
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让孟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迁家,我们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么为什么不适应环境呢?环境和社会都不可能依你而建,我们总应该去面对我们所在的这个环境、社会。
很奇怪的现象,有的人能够适应环境,但在后面的生活中过的虽然不算特别好,但总能过得去。有些人却始终不能适应环境,从而造成了生活悲惨的结局。
例如历史中的有名人物项羽,如果他当时抛下一切,过了江东,那么等他重回中原时,定然能战胜刘邦,重建楚国。可惜,项羽却选择了放弃,从而落得了此下场。其实以他的实力是完全能战胜刘邦的,只可惜他放弃了一切,他自杀了,一介武将落得此下场,确实令人十分惋惜。
还有高尔基笔下《品质》中的老鞋匠,认为自己做的皮鞋永远是最好的,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用机械去造鞋,从而自己饿死在了自己鞋店内。
人往往是需要适应环境与社会发展,接受新的思想,去适应环境。就好比现在的一些大学生找工作,好的工作别人公司看不上他,小的公司他看不上别人,所以人往往适应了环境,便会过得相对舒适,如果一个人始终不能适应环境,那么他的生活必不容易。
改变,先从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