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作文700字

2021-08-08 01:21:40
北京故事作文700字

【篇一:北京的故事】

杨东霖

曾经,“墩儿——”的喊声从北城飘到了南城,“葫芦儿——”的叫卖声从南城又荡回了北城。每当我听到这叫卖声时,思绪又被拉回了三年前的那个元宵节。

那是三年前的元宵节,我和妈妈去圆明园赶庙会,一走进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排排各式各样的小吃,有台湾蚵仔煎、日本秋刀鱼、绍兴臭豆腐、北京糖葫芦……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冰糖葫芦了,只见尺把长的竹签被削的黄中泛青,十个火红的“小太阳”顺次挂在上面,散发着灿烂的金光。那些山楂妹脸上还点着米粒大的豆斑,在冰糖的涂抹下显出几分俏丽,让人忍不住想去舔舔它们。我三步并两步地冲了过去,赶紧买了一个山楂白芝麻的,大口吃了起来。这时。旁边一个外国小男孩,用英语和卖糖葫芦的老爷爷说:“Pleasegivemeasugargoard。”老爷爷愣了愣,随即从上面拿了一个最大的糖葫芦,递给了小男孩。小男孩的爸爸连忙从兜里拿出了几张纸币,有100元的、有50元的还有10元的,让他自己拿,老人用手比划了一个8,然后准备去拿那张10元的。这时,旁边的一个小青年大叫:“拿最大的!”那个外国男人好像听明白了青年的话,把那张100元递给了老人后,准备转身离开。老人一把拉住了他,递回了100元,拿出了10元,又找回了2元,外国男子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点头,四周掌声雷鸣,那个起哄的年轻人羞红了脸。我不解地问老爷爷:“您为什么不拿最大的呀?反正老外也不知道不少钱。”老爷爷笑着说:“小伙子,做生意要以诚信为本,童叟无欺,这就是咱老北京爷们儿的本质……”

这事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每当我看到冰糖葫芦时,都会想起那位老爷爷,他的正直、朴实、诚信和善良,就像晶莹的红山楂,那是地道的中国情,浓浓的北京味儿。

【篇二:北京故事】

栾澍

一条幽深的胡同里,一间古朴的小屋中,以为老人正在熟练地用剪刀“咔擦、咔擦”地为顾客理发。随着剪刀的起落,片片落发从理发布滑落到地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

这是一间名为“阿元”的理发店,坐落在大学校园旁边一个偏僻的胡同里。理发的师傅是位老北京,就是在这样一家不起眼的理发店里,我体味到了浓浓的“京味儿”。

理发店的门是日久失色的木门,上面挂着一块已经发白但很干净的布帘子,布帘子上歪歪斜斜地印着“理发”两个字。屋里简单朴素、干净整洁,不像市面上的美发沙龙或造型屋,每天打着花里胡哨的灯光,做各种“高端”的护理。虽然条件似乎先进了不少,可也遗失了某些珍贵而古老的记忆。

由于喜欢长发,我已经很久没有光顾“阿元”理发店了。这个周末我又来这里,是因为长发实在是不好打理。我穿过楼下的花园,一路向南,再次走进那条熟悉的胡同。透过玻璃窗,看见老师傅正在里面忙活着。还好,理发的人并不是很多,平日里总是要排长长的队伍的。顾客多是附近的街坊邻居,偶尔也会有一些大学生来。

忽然记起了第一次来这里理发的情景,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小,并不是很了解所谓的北京味儿。现在才发现这种文化正在渐渐地消逝。一位身着对襟大褂、年事已高的老奶奶和颜悦色地招呼我进屋:“吃了吗您呐?”“您坐好嘞……”于是我便坐在皮椅上等着。不一会儿,里屋的门帘掀开了,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一瘸一拐地走了出来。他穿着蓝布大衣,大方脸,小眼睛,乍一看面目似乎有些“狰狞”。他的腿脚也不大方便,双手小指还留着长长的指甲。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么一个手脚不利索的人,能把头发理好吗?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含含糊糊地说了句:“您请好吧!”只见他拿起大梳子,细细地梳顺了我的头发,然后用喷壶喷湿,接着用木夹一层层夹住,又用剪子一层层修剪,动作麻利老练,却又不失严谨,似乎是在打磨一件艺术品,连一丝的瑕疵都不肯留下。从里面出来,我还真有点像《城南旧事》里的小英子呢。

时隔几年,再次走进“阿元”理发店,我发现那位理发师傅耳朵上带上了助听器。原来他不仅腿脚不方便,耳朵也不灵了。怪不得有人跟他说话,他却没什么反应,只是偶尔咕哝几个字。听周围的邻居说,他已经在这里给人家理了一辈子发了,虽说身有残疾,可做事却一丝不苟,遇上生活困难的老人,还会免费理发,大伙儿都很喜欢他。

在如今这样现代化的大都市里,我惊叹于这样的老北京人,他们带着传统手艺,隐匿于北京城的各个角落,远离喧嚣,用自己的一技之长,默默地为他人服务,把自己的手艺和故事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

【篇三:北京故事】

李玉熙

妈妈在整理照片时,发现一张我小学时在老北京胡同里的留影,右边的小推车上有个花花绿绿的箱子,我坐在小板凳上全神贯注往箱子里望,这画面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走呀,妈妈快走呀!”此时正是夏日的傍晚,我和妈妈正兴致勃勃地走在荷花市场附近的一条胡同里。一阵鼓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循着声音我们来到了桥头边上的一小块空地,只见一个老爷爷戴着瓜皮小帽,帽子后还拖着个长长的小辫儿,穿着蓝色长衫,旁边的小推车上的箱子绘着很多彩色的图画,我好奇极了,拽着妈妈的手跑过去看。

不过他似乎开始收拾他的行头,妈妈告诉我这叫拉洋片儿,我感到很遗憾,不肯挪动脚步。“小朋友,还不回家呀?”老爷爷一边把小东小西往箱子里放,一边笑眯眯地和我说话。我对妈妈说:“天不是还没有黑嘛!我想看!”老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那布满了皱纹干黑得像枯树皮的脸上绽出了笑容,眼睛月牙形的,像夜空中的星星在发光。

“小伙子儿,你这么想看拉洋片,那爷爷就再给你演一次。”我高兴地又蹦又跳。心想,这老爷爷可真好!真爽快!

我坐在板凳上朝镜头看去,第一张图片是武昌街头。只听老人唱起来:“炮火连天,辛亥革命义勇军,打得清兵乱作一团,宣统皇帝退了位……”老人唱得抑扬顿挫,一个音儿能回环转折好几回,虽没有流行歌曲那样动听的旋律,但传统的曲调中透着古老、沧桑的气息。

最奇妙的是箱子内部的结构,箱子上方有根轴,老人用他那黝黑的手,颤悠悠地将绳子一拽,便换了一张图。画面是隋炀帝下扬州,这可把我高兴坏了。每幅图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活灵活现的,仿佛要从画里蹦出来一般。听着老人的唱曲,和他那娴熟的动作,我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代。

“小伙子儿,该回家喽。想看,明儿再来。”老爷爷拍着我的头,我才如梦方醒,我和妈妈一同对他表示感谢,直到他收拾停当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老人推着小车儿缓缓地行走在寂静的胡同中,他的背后,劳累了一天的太阳正用力洒下最后一些光辉,伴着两排凹凸不平,被夕阳映红的石墙越走越远,直至消失在拐角处,胡同中只剩下投射在墙壁上的斑驳的树影和古老的气息。

现在的拉洋片儿的技艺已经很少见了,孩童的乐趣逐渐转移到电子产品上,但老北京的胡同、洋片儿上的画、老爷爷的唱腔和热情淳朴的微笑永远印在了我记忆的深处,这里有无数传承者的心血,更珍存着三朝古都北京古老的文化。

【篇四:北京故事】

王瑞泽

“1,2,3……”我的手指从一片片轻薄的鸭肉上数过,震惊、赞许与不可思议有如溢出的湖水,毫无保留地从脸上显现出来,化作了眼中闪耀的光芒。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清点着鸭肉的小手已不由自主地伸向了筷子……关于北京烤鸭的记忆,即使到了现在,也还是令我口中生津。

六岁时,我来到北京老城区,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车窗外仿佛被人用浓墨写满了“历史”二字。然而我的目光,却早已越过重重障碍,牢牢锁定住了一家麦当劳。父母看到我的表现,哭笑不得地告诉我,今天是来品尝烤鸭的。

进入了餐厅,我在古色古香的桌椅边落座。当时的我虽然从一些人口中得知了关于北京烤鸭的只言片语,却还是不情不愿的……那半个小时的等待时间,可是有如一把钝刀,一下一下地割坏了我的耐心呀!

可是,在鸭子被运到厨房的那一刻,我便明白我错了。我听见的“北京故事”,为之等个几天也毫无遗憾呢!

在烧得滚热的挂炉边,一个干练的小伙儿提起那只被穿在粗棍上的肉鸭,放在熊熊燃烧的果木火焰上,并不时调整鸭子的位置,让鸭子既外焦里嫩,又晶莹剔透。

没有任何计时,但见青年自信地取出了那只可怜的鸭子。有那么一瞬间,那透亮的油光,甚至“亮晕”了一旁不住偷看的我。

接下来,一辆推车将烤好的鸭子送到厨师的刀下。“嘶~”烤鸭刀片入鸭肉,有如疾风扫过草丛,干净利落,看得人大呼爽快。

片刻,一盘色泽鲜艳,肉香扑鼻的北京烤鸭被送上了餐桌。传统的北京烤鸭是108片,既精细惊艳,又不失整体美感。而这个信息,也让当时的我惊叹不已,甚至好奇地拿出小手在盘边轻数:“1,2……”

鸭肉入口,沉寂的味蕾瞬间被调动起来。鸭皮酥脆可口,鸭肉细致柔嫩,入口唇齿留香。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了父母为何专程带我来这儿品尝烤鸭。品着美味的烤鸭,欣赏着烤鸭、片鸭的师傅们那行云流水般的动作,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字号蕴衬出的北京文化和匠人们世代相传的材料精良、制作精细的工匠精神。

或许,一只色泽红润、外焦里嫩、口感醇厚的烤鸭,就是对北京故事的最好讲述了吧。

《北京故事作文7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